窈窕玉山下,楼观何委蛇。
丹葩曜阳林,金粟缀樛枝。
感兹节序迁,四筵乐芳时。
桂酒倾凿落,兰烟度罘罳。
双歌声袅袅,屡舞影僛僛。
乐事古难并,宿留阻深期。
何以慰所怀,载歌停云诗。
【注释】
窈窕:高峻。玉山:指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北。楼观:指楼观台,古迹之一。委蛇:曲折连绵。阳林:指阳林苑。丹葩:红果。耀阳:照耀阳光。金粟:指金黄色的粟粒。乔枝:茂密的树枝。感兹:因这。节序迁:四季更替,时令交替。凿落:斟酒。兰烟:兰花之香。罘罳(fú lí):雕有龙凤等图案的屏风。双声:指《楚辞·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四首。袅袅:柔长的样子。僛僛:轻快跳跃的样子。古难并:古代的游乐难以相比。宿留阻深期:留宿而无法再深入游赏。云诗:云间之诗,指《楚辞·招魂》中的《大招》。
【译文】
高耸的嵩山脚下,楼观多么曲折连绵!
红果灿烂地闪耀在阳光中,金色粟粒点缀着茂盛的枝干。
感慨时节更替,四座宴会沉浸在欢乐之中。
斟满桂酒,倾泻于雕饰华美的镂空器皿;飘荡着兰花的香气,穿过精美的屏风。
歌声悠扬宛转,舞影轻盈欢快。
快乐的游乐自古难以比肩,今晚却留宿未能深入游赏。
用什么来安慰心中的愁怀,便吟咏《大招》载歌停云。
【赏析】
此为组诗的第三篇,追赋芝云堂小集。全篇写景,以乐景写哀情。诗人以高度凝炼的笔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描绘了一个充满欢歌笑语、美酒佳肴、鲜花芳草、轻歌曼舞的盛况空前的春宴,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留恋之情。
开头两句写地点景物,即嵩山之麓。“窈窕”,高峻貌;“玉山”,指嵩高山。“楼观何委蛇”,楼观台在嵩山东南,故云。“委蛇”,曲折连绵貌。《诗经·周南·卷耳》:“我行其野,芃芃卷耳。”毛传:“委蛇,曲行也。”这里以楼观台喻人的情怀,言嵩山之高峻而楼观台之曲屈盘旋,正像人的情怀之缭绕盘曲一样。“丹葩”,红色的花;“耀阳”,谓阳光灿烂;“阳林”,即阳林苑,汉宣帝时所建,在洛阳城东。以上二句是说楼观台上,红花灿烂,阳光照耀,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三、四句承上写景。“丹葩曜阳林”,“丹花”,即丹苞,红色花苞;“曜阳”,日光照射,光彩夺目,形容花朵艳丽。“金粟”,指黄色的花;“缀樛枝”,“缀”;系结,连接;“樛枝”,曲木。言黄灿灿的粟粒缀于繁茂的树枝之上,色彩绚丽,十分好看。“金粟缀樛枝”是说黄灿灿的粟粒缀于曲木之上,色彩鲜艳夺目。这一句既是写景,又是写物,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富有诗意。这两句既写了自然美景,又写出人物心情的愉悦舒畅。
五、六句承上写人,言此时正是春天,人们欢聚一堂,开怀畅饮,纵情歌舞,享受着美好时光。“节序迁”,四时更替,时令交替;“乐”,快乐,欢乐;“芳时”,美好的时光。“四筵乐芳时”,四个座位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四筵”,指宴席上的四边座位。此言四个座位上的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时光里。“桂酒”,指桂花酿制的美酒;“凿落”,斟酒器具。《汉书·淮南王刘安传》:“桂酒一斗,白蘖(即粳米)一石,以为寿。”此言斟满了桂花酿制的美酒,从镂刻精美、装饰华丽、象征富贵的镂空器中倒出来。“兰烟度罘罳”,兰香飘散通过雕饰华美的屏风。此言兰香飘散,透过雕饰华丽的屏风传来阵阵芳香。“兰烟”,指兰花香气。此言飘散着兰花香气,透过雕饰华丽的屏风传来阵阵芳香。这两句写人们饮酒作乐的情景,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七、八句写歌声舞影。“双声”,指《楚辞·九辩》中的“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四首歌谣。这四首歌谣,相传都是屈原所作。《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这里的“四声”,当指《九辩》,意谓这美妙的歌声,就像《九辩》那样,令人陶醉。此言歌声婉转动听,舞姿轻捷优美,令人心旷神怡。“双声”,指双声调的歌谣,这里泛指歌声;“袅袅”,柔长的样子,形容声音悠扬宛转。“僛僛”,轻快跳跃的样子,形容舞蹈轻盈欢快。“屡”,屡次的意思;“僛僛”,轻捷快速的样子。此言歌声婉转动听,舞姿轻捷欢快。这两句写歌声舞影,将人们的欢悦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四句写宴后的感受。“乐事古难并”。古代的宴乐之事是很难比拟今天这种乐趣的,因为今天的宴乐更加丰富多样,更富于变化。“宿留”,留宿;“阻深期”,留宿不能尽兴。“云诗”,《楚辞·招魂》:“招阿房之奇女,杂班囿与天下。”此处用《招魂》典,言留宿不能尽兴。此言宴后留下深深的遗憾,久久不能入睡。“何以慰所怀”,用什么来安慰自己的心情?“载歌”,载歌而行;“停云”,《楚辞·招魂》:“招阿房之奇女,置陈乎云门之外。”“云诗”,即《招魂》之《大招》,言载歌而行,停歌而止,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此诗写春宴之乐,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全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语言流畅自然,音韵铿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