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三回约,无朝不眄来。
未曾离口齿,忽已到池台。
酒病花销去,诗心竹引开。
筼筜旧老圃,芟草去尘灰。

【注释】

沙市:今湖北省武汉市。苏潜夫:即苏舜钦,北宋文学家、诗人。刘绳之:宋代人名。高斋:指刘绳之家室。小修:苏轼的字。“得十灰”是唐玄宗李隆基写的一首七绝诗,作者自序:“上元元年正月十五日,上皇御勤政楼,赏百僚灯,命张说等作乐词,各写其诗以赐酒宴。时有杨氏者,善吹笙,坐引取于上前,帝大悦。”后因以此诗为名。约:约定。眄:斜视。口齿:这里借指口中所吟咏的诗歌。池台:池沼中的台榭。竹:指竹篱茅舍,这里用“引”字表示竹篱茅舍将诗人引入幽深的山林之中。筼筜:一种水生植物,又名石楠,可用来编篱笆。“芟草去尘灰”,意喻清理庭院,去除杂念。老圃:指园丁,这里指主人刘绳之。

【译文】

你与我约定,要来住上十来天。你来到沙市已过了十几天了。雨中我们相聚在刘绳之家的小斋,我突然来到,写了这首《得十灰》。

百里之内三回约定,每天早晨都盼着你来。未曾离你口中吟咏的诗句,忽然你已经到沙市的池台。

你的酒病消耗了花的芳香,你的诗心引导我在竹林漫步徜徉。你的竹篱茅舍是我心中的故乡,我清除庭院杂草去掉了尘埃。

【赏析】

《得十灰》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轼贬黄州期间的作品。当时苏轼与友人游于江上,夜泊沙市,友人苏潜夫久居沙市,故与苏轼相会。友人欲邀苏轼留连数日,但苏轼不愿多停留,便写了这首诗。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雅恬淡。

首句“小修久住沙市苏潜夫迟之十馀日矣雨中集刘绳之高斋”,点明了此次聚会的时间和原因。“小修”乃苏轼的别称;“久住”表明时间已很长;“沙市”是苏轼流放地所在的地方,也是友人苏潜夫的居所;“苏潜夫迟之十馀日矣”说明这次聚会是朋友久候的结果。“雨中集刘绳之高斋”,说明是在下雨天聚集在一起的。“刘绳之高斋”是指刘绳之所住之地。这句的意思是,苏轼与苏潜夫在沙市的好友刘绳之家中共聚了几天。

第二句“小修忽至赋得十灰”,这是全诗的起兴。“小修忽至”说明苏轼的到来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赋得十灰”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做七绝中的一句诗,此处借指友人刘绳之手写的那首《得十灰》诗。这句的意思是:苏轼突然来到,于是便赋《得十灰》一诗。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既点出了苏轼的到来,又引出了《得十灰》。

下面四句是诗人对《得十灰》的具体描写:“百里三回约,无朝不眄来。”“百里三回约”说明苏轼对《得十灰》这首诗十分喜爱,反复吟咏不已,以至于多次吟诵才罢休。“无朝不眄来”说明他每次听到这首诗,总是情不自禁地回头去看。这句的意思是:我三次经过百里路远才与你相遇,每早每晚我都盼望着你能来到我的身边。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得十灰》的喜爱之情。

“未曾离口齿,忽已到池台。”这两句进一步写诗人对《得十灰》的喜爱。“未尝离口齿”的意思是说,这首诗我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口齿之间。“忽已到池台”的意思是说,这首诗已经来到了我的眼前,出现在了我的面前。这句的意思:我从未离开过你所写的《得十灰》这首诗,而它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接着诗人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情景:“酒病花销去,诗心竹引开。”“酒病花销去”意思是说,由于饮酒过度导致的身体不适已经消失,而因为读诗而引起的思绪也已经散开。“诗心竹引开”意思是说,读诗而引发的思绪已经被竹子所引领,已经散开来了。这句的意思是:由于饮酒过度导致的不适已经消散,而读诗而引发的思绪已经被竹子所引领开去。

最后两句进一步写诗人对《得十灰》的喜爱:“筼筜旧老圃,芟草去尘灰。”“筼筜”指的是竹子的一种,这里是用“筼筜”指代竹篱茅舍;“旧老圃”是指园丁,也指主人刘绳之;“芟草去尘灰”意思是说,我清除庭院杂草去掉了尘埃。这句的意思是:我清除庭院杂草去了尘垢,让这个园丁的竹篱茅舍重新焕然一新。这里的“芟草去尘灰”并不是真的去除掉庭院的杂草和尘埃,而是说清除了心中杂念,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宁静。

整首诗通过写自己与友人相聚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友情以及对自己被贬谪的无奈。此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恬淡。《得十灰》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只有八句,但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表达了自己被贬谪的孤独与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