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春明话昔年,因君忘却路三千。
铜鞮陌上穿花出,岘首碑前枕石眠。
醉后书颠如长史,老来诗淡类斜川。
楚人调涩无佳韵,好谱离骚入管弦。
【注释】
又赠朗哉仍用前韵:又赠送给郎哉,仍然使用以前的诗篇。朗哉:人名。因君忘却路三千:因为您的缘故,忘记了路上有三千里的路程。因,凭借;君,指郎哉。路三千,借指路途遥远,表示对郎哉的眷顾和思念。
铜鞮陌上穿花出,岘首碑前枕石眠:走过铜陵(在今山西)大道,穿过花丛中走出,躺在岘山上的石碑前小憩。铜陵,山名。穿花出,比喻行走。岘首,古地名,在今湖北南漳县东南。《晋书·王羲之传》载:“尝与友人步于会稽山水之间,赏玩玄墓、九里、石门、望海、滕王诸山。于是登虎丘,观钟山之胜,遂慕二贤之遗风,乃往诣瞻仰道契,因留观棋终日。还至吴兴(今浙江吴县),宿于会稽王谢安处,闻都下(京都)有戴渊、羊欣之徒,皆善围棋,乃往候之,戴、羊等从二贤之后,莫不弃子争先,次复手谈数食竟罢。
醉后书颠如长史,老来诗淡类斜川:喝醉后书写诗文就像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汉代著名文学家,因作《长门赋》,得武帝宠爱)一样,晚年时写诗就像陶渊明(陶潜字渊明,江西柴桑人,东晋诗人、画家、辞赋家。他一生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一样清淡。醉后:饮酒过度而醉。长史:司马相如曾为汉景帝所封的官。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长史是他的官职。司马相如善写赋,其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以上两篇均见《史记·司马相如传》)。颠:这里指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曾为汉武帝写《上林赋》,其中写道:“天子校猎,射熊陷兽,自剺虎豹……天子大喜,迁相如为搜粟都尉。”
老来诗淡类斜川:年迈时写诗像陶渊明(陶潜字元亮,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一样清淡。老来:年老之后。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以写田园诗著称。
楚人调涩无佳韵,好谱离骚入管弦:楚国(指屈原)的诗歌音调拗口,没有好的韵律,但是善于谱写《离骚》(《离骚》是屈原的诗篇名),喜欢把《离骚》编成乐曲演奏。楚人:指屈原。调涩无佳:指屈原的诗歌音节拗口且无美妙的韵律。佳韵,优美的韵律。
【赏析】
此诗为作者赠郎哉之作。郎哉即郎士元,当时曾任左拾遗,故称郎哉。
“回首春明话昔年”,开篇点明题旨,即向郎哉回忆当年相聚的情景。春明,长安城北门名。
“因君忘却路三千”,这是说因为郎哉,才使作者忘了路途遥远。这一句是说,因为郎哉的陪伴,才使得作者忘记了漫长的征途。这一句中“因”字表明了两人的友情非常深厚。
“铜銶陌上穿花出,岘首碑前枕石眠”,描写郎哉陪同作者游览名胜古迹的场景。铜銶陌,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市北。《水经注》:“水北有铜銶陌。”穿花出,形容景色优美。岘首碑,即岘首山碑。在今湖北襄阳市西南。《襄阳记》载:“山多奇石,其高数十丈者,每风吹石皆鸣。”这两句是说,郎哉陪作者游玩铜銶陌,穿过花丛;来到岘首山,躺在大石头上休息。
“醉后书颠如长史”,这一句是说,醉酒后写诗,就像是司马相如那样豪放。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辞赋家,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上林赋》中写道:“天子游猎,射熊陷兽,自詟虎豹……”意思是汉武帝打猎的时候,射死了一头熊,一头老虎和一只豹子。司马相如擅长写赋,他的诗篇也写得十分出色。这一句是说,醉酒后写作诗,就象司马相如一样豪放。
“老来诗淡类斜川”,这一句是说,年老以后写诗,就象陶渊明那样平淡。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写的田园诗清新恬静、质朴自然。这一句是说,年老以后写作诗,就象陶渊明那样平淡。
“楚人调涩无佳韵,好谱离骚入管弦”,这一句是说,楚国(指屈原)的诗歌音调拗口,没有好的韵律,但是善于谱写《离骚》,喜欢把《离骚》编成乐曲演奏。楚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被尊称为“楚大夫”、“屈原”。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代表作是《离骚》,《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这一句是说,楚国的诗歌音节拗口且无美妙的韵律,但是善于谱写《离骚》,喜欢把《离骚》编成乐曲演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楚国的诗歌音调拗口且无美妙的韵律,但是善于谱写《离骚》,喜欢把《离骚》编成乐曲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