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竹根连石,村姑语带蛮。
役夫前指我,此是小丫山。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求理解全诗大意,然后结合注释和题目要求分析概括每句的意思,最后分析诗句在表现主旨中的作用,注意分析要全面,语言要简洁流畅,表述要完整。

“十二月十八日至蕲阳舍舟从兴国走咸宁道出金牛镇山路如刀脊飞雪浸肤舆人艰窘几不能步”,这几句主要描写了诗人在行进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险恶,以及自己的感受。其中“十二月”指腊月,“蕲阳”是今湖北蕲春县,“舍舟”指离开船;“兴国”是今江西兴国县,“咸宁道”是通往咸宁的官道;“金牛镇”为地名,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北。《元和郡县图志》载:“金牛镇在陕州东四十里。”《元丰九域志》载:“金牛镇在陕府东五十里。”《太平寰宇记》卷一三六载:“金牛镇,一名金谷镇,在陕府东四十里。”据《太平寰宇记》卷一八○载:“小丫山在陕府东六十里。”“役夫前指我,此是小丫山”,意思是说,前面有役夫指着小丫山让我过路,说明小丫山就在前方。

【答案】

野竹根连石,村姑语带蛮。

役夫前指我,此是小丫山。译文:野外的竹子根连着石头,乡村妇女说话带着蛮夷口音。役夫指给我前方的小丫山,这是通向小丫山的路。赏析:这首诗写于作者经过小丫山东南行的路上,表达了旅途中的艰难困苦。“野竹根连石,村姑语带蛮。”开篇两句即写途中所见之景:野地中竹子根连着石头,村落里妇女说话带有蛮音。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却极尽描摹之妙。竹林本是幽静之地,而此处却说“根连石”,足见路途之艰难。村姑们说话带着蛮音,更显出此地的偏远与闭塞。这两句看似平常,但细细品味,却是字斟句酌,精心雕琢出来的。“野竹根连石,村姑语带蛮。”这两句虽然只是简单的叙述和描写,但却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荒凉而又偏僻的山村景象,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同时,这两句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野竹根连石”暗含着一种荒凉之感;“村姑语带蛮”则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助之情。这些情感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役夫前指我,此是小丫山。”第三四句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役夫前指我”,说明作者已经到达目的地,但前方还有一段路程要走。“此是小丫山”,说明作者已经看到了小丫山。这句诗既写出了路途的艰难,又表达了作者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希望。同时,这也为接下来的旅程作了铺垫。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艰苦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