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露云棱,微光漾青树。
空翳与庭昏,总被风吹去。
虚栏当水心,是月流连处。
频夜厌清光,衣衫浣花露。
世间浓冶物,到眼即成故。
无地不追随,只似如今遇。
空阶攲瘦石,寒影清而怒。
试问月中妃,鸡皮凡几度。
抛却射乌儿,亿载牧寒兔。
秋夜坐月水轩同龚散木刘绳之赋
注释:
一线露云棱,微光漾青树。一线露,即月光如线般洒落。
空翳与庭昏,总被风吹去。空中的云雾与庭院中的景象都被风吹走了。
虚栏当水心,是月流连处。虚栏位于水中,是月亮留恋的地方。
频夜厌清光,衣衫浣花露。频繁的夜晚,我厌倦了清冷的月光,就像衣服上的花露一样。
世间浓冶物,到眼即成故。世间繁华热闹的事物,一看到就感觉熟悉。
无地不追随,只似如今遇。无处不跟随,就像现在遇到这种情况。
空阶攲瘦石,寒影清而怒。空旷的台阶上,有一块瘦弱的石头,它的寒影清晰而愤怒。
试问月中妃,鸡皮凡几度。试着问问月中的仙女,她的皮肤像鸡皮一样粗糙,经历了多少个轮回?
抛却射乌儿,亿载牧寒兔。抛开那些射鸟的人,他们每年在寒风中放牧兔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月亮为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诗人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想象,将月亮拟人化,赋予了月亮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对象。
首句“一线露云棱,微光漾青树。”描绘了月亮的光芒如线般洒落,月光照耀下的树木呈现出青色。这两句诗描绘了月亮的美丽景象,为下文的描写铺垫了背景。
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描绘月亮的变化过程:“空翳与庭昏,总被风吹去。”这里,诗人用“空翳”来形容天空中云雾的飘渺,用“庭昏”来形容庭院中的景象的昏暗,表达了诗人对月亮变化的感慨。同时,诗人又提到“总被风吹去”,暗示了月亮在夜空中不断变化的过程,给人一种无常的感觉。这种写法既形象又生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月亮的变幻莫测。
第三句“虚栏当水心,是月流连处。”则进一步描绘了月亮在诗人心中的地位。这里的“虚栏”指的是栏杆,象征着诗人心中的某种界限或限制。诗人用“是月流连处”来形容月亮在他心中的特殊地位,仿佛是他心中唯一的牵挂和留恋之地。这种写法既表现了诗人对月亮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他对月亮的特殊关注和珍视。
随后的诗句继续描绘了月亮的变化:“频夜厌清光,衣衫浣花露。”在这里,诗人用“频夜”来形容夜晚的次数之多,用“衣衫浣花露”来形容他因为欣赏月亮而感到的疲惫和不适。这两句话既表现了诗人对月亮的痴迷,也反映了他在欣赏月亮时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接下来几句,诗人又将视角转向现实生活:“世间浓冶物,到眼即成故。”这里,诗人用“世间浓冶物”来形容世间繁华热闹的事物,用“到眼即成故”来形容这些事物一瞥之下便令人感到熟悉和亲切。这两句话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也反映了他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怀念。
最后两句,诗人以提问的方式来结束全诗:“试问月中妃,鸡皮凡几度。”这里,诗人用“试问”来表达自己对月亮的了解和探索,用“月中妃”来指代月亮本身。他问:“月亮上的仙女,她的肌肤像鸡皮一样粗糙,经历了多少个轮回?”这句话既表现了诗人对月亮的好奇和求知欲,也揭示了诗人对月亮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想象,将月亮拟人化,赋予了月亮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对象。同时,诗人又通过对比、提问等方式,深入探讨了月亮与人的关系以及月亮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