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恨西湖,沉质湘水。
炼玉为脂,熬冰出髓。
松及苏人,皆云无此。
盛春而生,方夏而止。
何故季鹰,待秋风起。
【注释】
托恨:寄托哀怨。西湖:指杭州西湖,这里借指湖湘。沉质:指沉沦。炼玉为脂:比喻精心培养。熬冰出髓:比喻刻苦磨练。松及苏人:泛指北方人士。苏人,即江南人士。季鹰:指晋代王羲之。待秋风起:比喻隐居。秋风吹来,树叶落尽,故称秋风。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莼菜的栽培和加工过程以及生长季节,最后两句写王羲之的典故。
开头两句写栽培。“托恨西湖”,是说自己有满腹的牢骚、哀怨,而又不能对人诉说。“沉质”二句写栽培方法。“沉质”,是说莼菜的根茎很沉重,要把它埋在水底才能生长;用泥土养着则不能长大。“炼玉为脂”,“熬冰出髓”都是形容它生长的过程十分艰难,需要精心培植。这两句说明莼菜的栽培和培养非常不容易,所以诗人才把它当作自己身世的象征。
三四句写莼菜的生长季节。“松及苏人,皆云无此。”是说北方人认为莼菜没有这种,而南方人却以为有,因为南方气候温暖,莼菜能随处生长。“盛春而生,方夏而止”,是说莼菜在春天长起来,到了夏天就停止生长了。
五六句写王羲之的典故。“何故季鹰”一句,是说为什么王羲之要等到秋风起才离开官场,到山野里去隐居呢?“待秋风起”,就是等待秋天的意思。“秋风起”在这里是双关语,既指秋天的来临,又指王羲之的隐居。
这首诗通过描写莼菜的生长过程及其与王羲之的典故的关系,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