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时杨伯起,化理在澄源。
训俗心殊切,谈经道自尊。
桑麻森遍野,桃李烂盈门。
忽奉纶音去,离怀那可言。
诗句释义:
- 忧时杨伯起,化理在澄源。
- 这句诗中的“忧时”指的是担忧时局、忧虑国事,表达的是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忧虑。”杨伯起”可能是指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杨雄,这里用以自喻,表示诗人自己也有为国家和人民担忧的情怀。”化理”指的是教化治理,强调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重视和期待。
- 训俗心殊切,谈经道自尊。
- “训俗”即教导百姓,”心殊切”表达了诗人对于教育民众、改善民风的深切期望和迫切心情。”谈经”则可能指涉到学习儒家经典或道家思想,”道自尊”表明诗人对于道德修养和个人修养的重视。
- 桑麻森遍野,桃李烂盈门。
- 这两句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农村的景象,”桑麻森遍野”意味着农田里长满了桑树和麻,显示出农业的繁荣。而”桃李烂盈门”则形容了庭院中桃花李花盛开,象征着春天的美景和生活的美好。
- 忽奉纶音去,离怀那可言。
- “忽奉纶音去”中的”纶音”可能指的是上级的命令或者朝廷的诏令,”去”字表现了诗人突然接到命令离开的情景。”离怀”即离别的心情,”那可言”则是表达无法用言语表达离别时的哀愁和不舍。
译文:
忧国思民的杨明府,治理国家如源头般清澈。他教育百姓用心良苦,谈论经典道义自视崇高。田间桑麻遍布,庭院桃李满堂。忽然听闻朝廷命令,离乡别井让人难以言喻的悲伤。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和感慨。诗人以”忧时”开头,直接点明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责任。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详细描述了友人在任职期间的种种表现,既赞扬了他的教化之功,也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诗人用”忽奉纶音去,离怀那可言”来表达对友人突然离去的无奈和不舍。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友人的敬爱和对国家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