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依高柳,春流入乱畦。
山门初下马,丛薄乍闻鸡。
古柏枝全屈,新蒲叶半齐。
老僧迟客久,携手上招提。

【注释】

野寺:指寺庙。高柳:高大的柳树。春流入:春天的水流进。乱畦:杂乱无序的菜地。山门:寺院大门。下马:骑马时把马拴在树下,放下刀叉之类的东西,然后下车进入。丛薄:《诗经》上说,“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这里的“丛”是指草木丛生的地方,“薄”是草堆。乍闻鸡:忽然听到鸡叫声。古柏枝全屈:古松树枝干粗壮、盘曲如屈曲之状。半齐:指新长出的嫩芽和老松针长短不一。老僧迟客久:僧人等游客很久了。携手:手拉手。招提:梵语,即佛教建筑。

【赏析】

此诗为作者游览十里庄喜太监寺而作,写游兴未尽时的留连情景。首联写景,颔联写入寺后的所见所闻,颈联写寺内所见,末联写留连不忍离去的情景。诗中多处运用比喻,使景物生动传神;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韵律和谐。

“野寺依高柳,春流入乱畦。”首句写野寺傍倚着高高的柳树,第二句描写春天的流水涌入杂乱无章的菜园。这两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田野风光画面。野寺傍倚着高高的柳树,春风吹拂着柳条,柳枝随风摇曳,宛如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与周围环境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春天的河水滋润着杂草丛生的菜园,水流潺潺,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一首美妙的乐曲。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而且通过对比映衬手法,突出了野寺与春水之间的密切联系,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生气。

“山门初下马,丛薄乍闻鸡。”第三句写诗人刚刚踏入山门,就听到从树林深处传来的鸡鸣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听觉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初入山林,鸟鸣虫唱,让人感受到宁静祥和的氛围;而突然听到鸡鸣声,又让人感受到一丝紧张和不安。这种对比效果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同时,诗人还利用声音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推移。刚入山门时,还没有听到鸡鸣声;过了一会儿,才听到从远处传来的鸡鸣声。这一变化既展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受,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古柏枝全屈,新蒲叶半齐。”第四句写古松下的一棵古柏枝条盘曲下垂,而新发的嫩蒲叶却参差不齐。这两句诗通过对古树和新蒲的生长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与新陈代谢。古松下的古柏虽然历经沧桑岁月仍然坚韧挺拔,但新生的嫩蒲叶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的不同态度和追求。

“老僧迟客久,携手上招提。”最后一句写僧人已经等待游客很久了,于是便拉着游客的手一同前往寺庙参拜。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动作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变化。开始时,诗人还沉浸在自然风光的美景之中,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而当听到僧人的呼唤后,他立刻意识到自己已经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愧疚之情。因此,他迅速起身跟随僧人一起前往寺庙参拜。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转变,也展示了他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和对佛学的虔诚信仰。同时,诗人还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以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情趣。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摹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画面。它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更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艺术魅力所在,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