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十日至湖上,遥见香炉若画图。
仙迹每从佳处得,客愁顿向此中无。
市沽不醉重烹鲤,野饭停餐旋刈蒌。
欲吊陶潜过栗里,乱山松菊正荒芜。
【注释】
南康:唐时江西星子县,今属江西省。香炉峰在湖中,因形似香炉而得名。
仙迹:仙人的遗迹。此处指庐山上的仙人修炼成仙的地方。佳处:美好的地方。
市沽:市肆酒家。不醉:不愿再饮。重烹:多次烹煮。鲤:一种淡水鱼。蒌:蒌蒿,一种野生蔬菜。
欲吊:想要吊唁、祭奠。栗里:古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郊。陶潜曾隐居于此。
【赏析】
《过南康》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753)秋至天宝十三年(754)夏,漫游江南时的一首七言律诗。
首联“舟行十日至湖上,遥见香炉若画图。”写诗人舟行至湖上,远远望去,那香炉峰犹如一幅画图,美丽动人。
颔联“仙迹每从佳处得,客愁顿向此中无。”诗人登上香炉峰后,发现这里处处有仙人留下的踪迹,而他的思乡之愁也随之消散了大半,这两句既表达了他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美景的赞美,也流露出他内心的喜悦和欣慰。
颈联“市沽不醉重烹鲤,野饭停餐旋刈萎。”诗人在湖边的市镇上买了一些鱼肉,准备回家享用,但却发现市场上的鱼并不好吃,便又去买了一些野菜来填饱肚子。
尾联“欲吊陶潜过栗里,乱山松菊正荒芜。”诗人想去看看陶渊明曾经隐居过的栗里村,那里的风景一定很美。然而当他来到那里时,却发现那里的松树和菊花已经长满荒草,一片荒芜的景象。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香炉峰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寂和失落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