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有高阁,下瞰沧江清。
飞闼百馀尺,复道周西楹。
白日一何丽,照耀丹青明。
借问谁所为,云是滕王婴。
壮哉大唐业,封子临斯城。
佩玉杂鸣銮,物换星亦更。
胜地罕常见,贤者垂令名。
昔闻华子鱼,杕策迎吴兵。
英雄各适用,鼎足形遂成。
相公布文德,复此嘉会并。
群才若云集,颂以讴歌声。
阳春不为乐,万物争光荣。
登高瞩旷世,临流忘濯缨。
再拜述短辞,柱石齐天倾。

滕王阁

西南有高阁,下瞰沧江清。

飞闼百馀尺,复道周西楹。

白日一何丽,照耀丹青明。

借问谁所为,云是滕王婴。

壮哉大唐业,封子临斯城。

佩玉杂鸣鸾,物换星亦更。

胜地罕常见,贤者垂令名。

昔闻华子鱼,杕篛迎吴兵。

英雄各适用,鼎足形遂成。

相公布文德,复此嘉会并。

群才若云集,颂以讴歌声。

阳春不为乐,万物争光荣。

登高瞩旷世,临流忘濯缨。

再拜述短辞,柱石齐天倾。

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滕王阁序》中的一段。诗中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滕王阁主人滕王的敬仰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唐朝的繁荣与昌盛。同时,诗中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历史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赏析:

《滕王阁序》是一首描绘滕王阁壮丽景象和抒发作者情感的优美诗歌。全诗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滕王阁进行描绘和赞美。

诗的前两句“西南有高阁,下瞰沧江清”描绘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和视野。通过“高阁”、“俯瞰”等词,形象地勾勒出滕王阁的高大雄伟和俯瞰江面的壮丽景色。同时,“沧江”一词也暗示了滕王阁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秀美。

诗的第三句“飞闼百馀尺,复道周西楹”进一步描绘了滕王阁的内部结构和建筑特点。通过“飞闼”、“复道”等词,形象地展示了滕王阁内部的宽敞和华丽。这句诗还通过对“白日”、“丹青”等词的运用,赋予了建筑以生动的色彩和质感。

诗的第四句“白日一何丽,照耀丹青明”则通过赞美白日的美丽和照耀效果,进一步凸显了滕王阁的建筑之美。同时,“照耀丹青明”也暗示了滕王阁在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诗的第五到第七句“借问谁所为?云是滕王婴。壮哉大唐业!封子临斯城”则是对滕王阁主人及其所做贡献的赞美。通过询问“谁所为?云是滕王婴”,表达了对滕王阁主人身份和成就的好奇和敬仰。同时,“壮哉大唐业!”一句则直接点明了滕王阁的主人——滕王李元婴的身份和功绩。他被封为“临川郡太守”,负责管理江南地区,使得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这些成就也为滕王阁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第八句“佩玉杂鸣鸾,物换星亦更”则通过描绘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来衬托滕王阁的壮丽。这里的“佩玉”和“鸣鸾”都是古代贵族常用的装饰品,代表着尊贵和高贵。而“物换星亦更”则暗示了时间流逝、世事变迁,但滕王阁仍然屹立不倒,展现出了它的历史价值和永恒的魅力。

接下来的九到十一句“胜地罕常见,贤者垂令名”则是对滕王阁所在地域的描述和赞誉。这里强调了滕王阁所在之地的珍稀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在此留下美好名声的人的尊敬和赞赏。这种赞美不仅体现了滕王阁本身的辉煌,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十二到十五句“昔闻华子鱼,杕篛迎吴兵”则是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感慨。这里的“华子鱼”是指历史上的一个人物,而“杕篛迎吴兵”则描述了他曾经迎接吴军的情景。通过回忆历史事件,诗人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历史的尊重。同时,这也暗示了滕王阁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十六到二十句“英雄各适用,鼎足形遂成”则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进一步描绘和解读。通过赞美历史人物的英雄气概和英勇行为,表达了对英雄们的敬佩和赞美。同时,也揭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这里的“鼎足形遂成”则暗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接下来的三十二到三十四句“相公布文德,复此嘉会并”则是对当时朝廷和官员们的赞美和期望。通过强调他们的文德和才华,表达了对朝廷和官员们的敬仰和期待。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最后四句“群才若云集,颂以讴歌声”则是对当时人才荟萃和社会氛围的描述和赞美。通过描绘各种才华横溢的人才汇聚一堂的场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滕王阁的描绘、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以及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唐朝盛世的辉煌和荣耀。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遗产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