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烟非雾晓蒙蒙,万象都归一气中。
深似海时初歇雨,白于绵处不随风。
得闲渐有还山意,偃卧宁无泽物功。
亭际老僧来倚槛,只疑下界顿成空。
晓晴坐流止亭俯视山下眠云有作
非烟非雾晓蒙蒙,万象都归一气中。
深似海时初歇雨,白于绵处不随风。
得闲渐有还山意,偃卧宁无泽物功。
亭际老僧来倚槛,只疑下界顿成空。
注释:
- 晓晴坐流止亭俯视山下眠云有作:清晨晴朗的天气里,坐在流止亭上俯瞰山下的云朵像在睡眠。
- 非烟非雾晓蒙蒙,万象都归一气中:不是像烟雾一样缥缈不清,也不是如雾一般迷蒙,而是早晨的朦胧景象。万物都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
- 深似海时初歇雨,白于绵处不随风:水波深处好像海洋一样,有时刚刚停下了雨,而水面上的波浪又像棉絮一样洁白。
- 得闲渐有还山意,偃卧宁无泽物功:闲暇时渐渐有了回归自然的想法,躺着休息又能有什么贡献呢?
- 亭际老僧来倚槛,只疑下界顿成空:在亭子边上的老僧人走过来靠在栏杆上,我不禁怀疑自己已经到了人间之外,一切都变得如此虚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景象,充满了禅意和哲理。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学相结合,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第一句“晓晴坐流止亭俯视山下眠云有作”,诗人在清晨晴朗的天气里,坐在流止亭上俯瞰山下的云朵。这里的“晓晴”指的是清晨晴朗的天气,“流止亭”则是一个观景的好去处。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第二句“非烟非雾晓蒙蒙,万象都归一气中。”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诗人用“非烟非雾”来形容清晨的天空,既没有烟雾也没有雾气,但仍然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这种模糊不清的画面让人联想到万物都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无论是人还是自然,都无法摆脱这个宇宙的统一性。这既是一种哲学思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第三句“深似海时初歇雨,白于绵处不随风。”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统一性的具体表现。这里用“深似海”来形容水波深处的景象,既有深邃的感觉也有宁静的气氛;而“白于绵”则形容水面上的波浪如同白色的棉絮一般洁净。这种描写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最后一句“得闲渐有还山意,偃卧宁无泽物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这里提到了“还山意”和“偃卧宁无泽物功”,前者意味着回到山林中的宁静生活,后者则表示即使躺着休息也能有所贡献。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清晨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一种静谧、和谐而深沉的审美情趣。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传达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