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茅竹里似岩栖,面面窗开翠色迷。
长听雨来虚榻外,不知日转曲阑西。
奚奴扫地收新箨,吟客敲门看旧题。
几欲相寻无路入,鹧鸪何处隔烟啼。
【注释】
姜舜民:宋代诗人,字茂之,号东山老人,眉州丹棱人。宋神宗熙宁八年(西晋元符元年,1095)进士,曾历任县令、知州等职。苏轼与他是同乡兼好友,有诗相唱和。竹深处:竹林深处。苏雪溪:即苏子美。子美是苏轼的号,子美在《次韵子瞻》诗中有“我亦无心爱竹深”,可见二人交情很深。次:跟随韵律而作。岩栖:岩石上栖息。面面窗开翠色迷:四面窗户敞开,窗外青翠欲滴,令人陶醉。长听雨来虚榻外:常常听到外面的雨声从竹屋外面传来。不知日转曲阑西:不知道太阳已转到曲栏的另一边去了。奚奴:侍候主人的女子。新箨:嫩笋。吟客:喜欢吟诵诗词的人。敲门看旧题:敲门欣赏自己过去的作品。几欲相寻无路入:想要寻找却无处可去。鹧鸪:一种水鸟,鸣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赏析】
《题姜舜民竹深处次苏雪溪韵》是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竹居隐士为题,写隐士幽居竹里的生活情趣。
首联“结茅竹里似岩栖,面面窗开翠色迷”,写隐者居处的环境。竹子丛生,郁郁葱葱,犹如一座座小石林;竹子密密匝匝,宛如一层层绿浪,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四周被竹环绕,仿佛置身于山中,又仿佛置身于水中。四面都是竹子,看不到其他的东西,因此只能看见竹子的颜色。这两句用“竹”字点明了主题,写出了隐者的居处环境,同时也表达了对隐者生活的喜爱之情。
颔联“长听雨来虚榻外,不知日转曲阑西”,继续描述隐者的生活情趣。他常常听到外面的雨声从竹屋外面传来,但并不知道时间已经转到曲栏的另一边去了。这两句用“雨”和“日”两个字,写出了隐者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他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和超脱。这两句也是整首诗的主题所在,通过描写隐者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颈联“奚奴扫地收新箨,吟客敲门看旧题”,继续描绘隐者的日常活动。侍候主人的女子正在扫地收拾竹子上的笋壳,喜欢吟诵诗词的人正敲门欣赏自己过去的作品。这两句用“扫地”、“收新箨”、“敲门”等动作,生动地描绘出了隐者的生活场景,同时也表现了隐者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这两句也是整首诗的高潮所在,通过对隐者日常活动的描绘,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隐者的生活状态。
尾联“几欲相寻无路入,鹧鸪何处隔烟啼”,进一步描绘了隐者的生活状态。想要寻找他却发现无处可去,鹧鸪又在远处的烟雾中啼叫。这两句既表现了作者对隐者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隐者生活的无奈和惋惜。这两句是全诗的结尾,通过对隐者的描绘和表达,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感情。
这首诗以竹居隐士为题,写隐者幽居竹里的生活情趣。整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的描述和表达,传达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