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出柏人邑,令人忆贯高。
捐生蹈虎尾,视死若鸿毛。
汉主那堪迫,商山自可逃。
区区图雪耻,宁惜赵王敖。
【注释】
柏乡:古地名,今河南省延津县北。贯高:汉初开国功臣贯高曾为高祖刘邦家臣。高祖被吕后幽禁时,贯高以死明志。后因吕后欲杀之,故称贯高。柏人:战国魏邑,在今河南滑县东。
路出柏人邑:从柏人出发。
令人忆贯高:使人想到贯高(汉开国第一功臣)的事迹。
捐生蹈虎尾:指献出生命去追随贯高的义举。
视死若鸿毛:形容对死亡看得非常淡然,像鸿毛一样轻贱。
汉主那堪迫:汉朝君主哪能忍受这种屈辱呢?
商山自可逃:商山隐居的人自然可以逃脱。
区区图雪耻:只是想要洗刷耻辱而已。
宁惜赵王敖:宁愿爱惜赵国的国王赵王敖。
【赏析】
此诗是咏史抒怀之作。前二句写诗人出走的情景及所慕古人;第三、四句写对汉主的同情和对商山隐者的赞赏;最后两句抒发诗人渴望雪耻的愿望。
这首诗作于作者离开长安以后,由柏乡出发南下途中。诗中借古代历史人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情怀。
首句“路出柏人邑”是写诗人出走的情景。“柏人”,春秋时卫国邑名,在今河南滑台东。“邑”,即城市的意思。“路”,即道路。“柏人”,这里泛指南行之路。这句是说从柏人出发,也就是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南行的道路。
次句“令人忆贯高”,是说诗人在南行的路上,想起历史上贯高的故事。贯高是西汉初年一位忠烈之士。他曾为刘邦家臣,在刘邦被项羽围困于彭城时,他毅然杀死刘邦,投奔匈奴,并以此向刘邦表白他的大义凛然。贯高的行为,表现了他的忠诚与气节,所以后人常以“捐身投命”来称赞他的忠诚行为,用“视死如归”来形容他从容就义的精神,用“蹈虎尾”来比喻他在生死关头的大义凛然。贯高的这种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所以,当诗人看到柏乡这个地方,便自然而然地想起这位历史人物贯高的故事,从而产生出一种崇敬怀念之情。
三、四句“捐生蹈虎尾,视死若鸿毛”,是说诗人面对眼前的困境,感到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但又决心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大义,表现出对死亡看得十分淡薄的态度,这正如贯高在大义当前时,宁肯牺牲生命也不屈于敌人那样从容。
五、六句“汉主那堪迫,商山自可逃”,诗人以贯高自比,表达了自己对汉高祖刘邦的愤慨情绪。他认为汉高祖在吕后逼宫时不能反抗,甘心屈服,实在是有辱先人的尊严,因此,他决心要像贯高那样,不惜一切代价保持气节,决不屈服于敌人。“商山自可逃”,是说在汉高祖那样的形势下,自己完全可以像商山四皓那样,隐居深山,不问世事。这是诗人当时的一种理想境界。
最后两句“区区图雪耻,宁惜赵王敖”,是说诗人虽然有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但眼下的处境使他不能如愿以偿。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朝廷能及早醒悟,不要重蹈刘邦的覆辙,不要因为一时的软弱而失去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全诗以“柏乡怀古”作为题旨,通过对贯高故事的咏叹,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