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自昔号毡乡,历代相传古战场。
女直后曾开节镇,炎刘原此建封疆。
风沙终日常如雾,草木迎秋便怕霜。
走狗飞鹰人去远,天边惟见碛云黄。

这首诗的作者是元好问,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典故和历史背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赏析:

桓州
乌桓自昔号毡乡,历代相传古战场。
女直后曾开节镇,炎刘原此建封疆。
风沙终日常如雾,草木迎秋便怕霜。
走狗飞鹰人去远,天边惟见碛云黄。

译文:
乌桓自古以来被称为毡乡,历代相传是古代战场。
女真后来建立了一个节镇,炎帝原本在这里建立封疆。
风沙常年如同烟雾弥漫,草木迎接秋天就害怕霜冻。
走狗和飞鹰的人已经离开这里,只有天边的沙漠云彩呈现黄色。

注释:

  1. 乌桓:古代的一个民族,以牧羊为生,生活在北方草原上,擅长骑射。
  2. 毡乡:指乌桓地区以产羊毛而闻名,用羊毛制作的毡子非常著名。
  3. 炎刘:指汉族的汉朝,因为汉朝是炎帝的后裔所建立的王朝。
  4. 节镇:指女真的部落首领,他们被封为地方的长官,享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5. 封疆:指边疆,边疆是国家领土的界限。
  6. 风沙:指风吹过的沙尘,经常被形容为“如雾”或“如烟”。
  7. 草木:泛指自然界的植物,包括树木、花草等。
  8. 走狗飞鹰:指打猎用的犬和鹰,这里用来比喻那些喜欢打猎的人。
  9. 碛(qì):沙漠,指戈壁滩上的盐碱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乌桓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诗中提到了乌桓自古就有“毡乡”之称,这个称号表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与周围的其他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乌桓是一个善于牧羊的民族,他们的羊毛制品非常有名。同时,乌桓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诗中的“风沙终日常如雾,草木迎秋便怕霜”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乌桓地区的自然风貌和季节变化。这里的风沙被比作“如雾”,草木被比作“怕霜”,生动地表达了乌桓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最后两句“走狗飞鹰人去远,天边惟见碛云黄”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乌桓地区人文景观的印象。这里的“走狗飞鹰”指的是打猎的人,他们曾经在乌桓地区狩猎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已经离开了这里,留下的只是天边的沙漠和黄色的云彩。

这首诗通过描绘乌桓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变迁。同时,诗人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敬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