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徙居延大泽中,上林忽报雁书通。
长安京国归心切,落日河梁别意浓。
扶地住多惊皓首,节旄落尽见丹衷。
偷生陵律何须数,遗臭流芳迥不同。
《经李陵台有怀苏武》是明代诗人陈琏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人物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敬仰和对其忠诚精神的赞美。以下是对该诗逐句的详细解读:
- 自徙居延大泽中:诗人自述自己迁移到居延大泽中的情况。居延大泽位于今天的甘肃张掖地区,是一个偏远而荒凉的地方。诗人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远离了繁华的城市和朝廷。这种迁徙可能是为了追求更广阔的天地,也可能是为了躲避某种政治上的危险。这里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 上林忽报雁书通:突然传来的消息让上林的人们感到惊讶。上林可能是指当时的皇宫或重要的官府机构。雁书通常指的是书信,可能是从北方传来的。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消息的敏感和期待,也可能暗示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 长安京国归心切:诗人对于回到首都长安充满了强烈的渴望。长安是当时的首都,也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这里的“归心切”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 落日河梁别意浓:在离别时,落日余晖下的河桥显得格外凄美。河梁可能是古代的一种渡口或者是桥梁,用来连接两岸的道路。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别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时刻的深刻感受。
- 扶地住多惊皓首:岁月的痕迹使得诗人不禁感慨自己的白发。这里的“扶地”可能指的是站在高处,如山顶或高楼。“惊皓首”意味着诗人对于自己年华已逝、时光流逝的感慨。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
- 节旄落尽见丹衷:随着节杖的脱落,诗人看到了自己忠贞不渝的心性。这里的“节旄”指的是代表荣誉和权威的旗子,通常由官员佩戴。“丹衷”则是指忠诚的心。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坚守原则、不为权势所动摇的信念。
- 偷生陵律何须数:在逆境中生存,无需过分计较得失。这里的“陵律”可能是指法律或规章制度,而“偷生”则是形容在这种环境下勉强维持生命。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困境的豁达态度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 遗臭流芳迥不同:名声或荣耀虽然重要,但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清白和高尚的品质。这里的“遗臭”指的是死后留下的名声,而“流芳”则是生前受到的赞扬。诗人认为,真正的名誉是不朽的,而个人的品德才是永恒的。
- 赏析:《经李陵台有怀苏武》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苏武的怀念和敬仰。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物的怀念,还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种复杂的情感和深层次的思考使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经李陵台有怀苏武》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坚韧和高尚品质的赞美。这首诗不仅是对苏武的怀念,也是对所有坚持信念、勇于面对困难的人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