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禽一个写来真,犹带宣和墨色新。
二百年馀依旧好,不随艮岳化为尘。
幽禽一个写来真,犹带宣和墨色新。 陈琏(1370-1454),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宣德间任国子祭酒,正统初仕至南京礼部侍郎,家有万卷,藏书甚富,著有《琴轩集》、《归田稿》。
二百年余依旧好,不随艮岳化为尘。 “徽庙”即宋代的“徽宗庙”,是北宋徽宗赵佶在位时所修建的一座宫殿,后成为南宋高宗的行宫,位于今浙江杭州西湖区灵隐寺旁。此处原为皇家园林,后来被改造成帝王陵墓,故又称宋陵。明代诗人冯庸庵曾在此题诗作画。
这首诗通过描绘徽庙鹡鸰图,展现了一幅生动而细腻的画面:一只幽静的鸟儿在画中栩栩如生,仿佛刚刚捕捉到它的瞬间,其羽毛仍带有宣和年间画家留下的墨色和新意。诗中的“宣和墨色新”,指的是这幅画作保留了宋代宣和时期的艺术特色,体现了当时文人画家的独特风格。
二百年的光阴流转,那只幽禽依然栩栩如生,它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或褪色,反而更加鲜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对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深刻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跨越时代的审美共鸣,体会到诗人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传承的责任感。
诗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哲思,它不仅赞美了这只幽禽的永恒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时光变迁和历史沧桑的感悟。诗人通过这幅画作,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境界,以及对于永恒价值的坚守和追求。
陈琏的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咏物诗,它还通过对徽庙鹡鸰图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宣和墨色新”,不仅指画作本身的历史价值,更暗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诗中传达出的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力。
陈琏的诗作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情感色彩。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创作背景。
陈琏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明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优美的诗句和绘画技巧,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传统艺术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