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兀山前土一堆,墓碑剥落使人哀。
杜鹃声老清明过,谁是相曾祭扫来。
诗句输出
突兀山前土一堆,墓碑剥落使人哀。
译文输出
在突兀的山峰之旁,一堆松散的土壤静静地躺在那里,墓碑因岁月的侵蚀而显得破败不堪,令人感到深深的哀伤。
关键词注释
- 突兀(wū tǔ):形容山势或物体高耸、陡峭的样子。
- 墓碑(bēi mù):放置逝者遗像和生平事迹记录的石碑。
- 相(xiāng):此处指代为逝者守孝的人。
- 祭扫(jì sǎo):指为亡者进行祭祀和扫除墓地等仪式。
- 清明(qīng míng):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四或五日,用来纪念祖先和扫墓。
- 哀(āi):悲伤,表示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 杜鹃声(dú chūn shēng):杜鹃鸟啼声,常用来象征哀思和离别之情。
- 老(lǎo):这里用来形容清明节时天气寒冷,草木凋零的景象。
- 谁(shéi):“谁”在这里用作疑问代词,询问是谁曾经为逝者举行过祭扫。
- 相(xiāng):这里指代曾为逝者守孝的人,可能是亲友或其他有恩于逝者的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物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描绘了一幅清明节时节,人们在山间古墓前祭扫的场景。诗人通过“突兀山前土一堆”的开篇,设置了一副凄凉而静谧的背景画面,紧接着“墓碑剥落使人哀”一句,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深深的哀伤之中,使人不禁为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
诗中杜鹃声“老清明过”,不仅传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换,还隐含着对逝者的思念与怀念。最后一句“谁是相曾祭扫来”,则以疑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去守孝之人的回忆和敬意,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逝者的一种缅怀与追忆。这种深情而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