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父家陬乡,设教在洙泗。
从游三千人,速肖七十二。
夫何大圣人,有德而无位。
名非著一时,道实重万世。
幽幽鲁城北,高冢蟠厚地。
诸徒服心丧,三载庐墓次。
贤哉端木公,舍守凡六祀。
鲁人往从居,厥众犹栉比。
因名曰孔里,岁常供祭祀。
后来诸儒宗,讲礼亦弗替。
过鲁祀太牢,实始汉高帝。
峨峨马鬣封,阅历几千岁。
子孙来陪葬,昭穆分次第。
墓碑列低昂,丛木阴蔽亏。
森森尽桥梓,郁郁总松桧。
奇树多如云,惟楷时所贵。
乌鸟不敢栖,虎兕远潜避。
荆棘不敢生,芝草挺灵异。
仰惟尼父圣,德与天地配。
福泽何绵绵,封爵逮华裔。
昔读东游记,久矣思一至。
今幸经鲁城,瞻拜增仰企。
因过思堂前,感慨发长喟。
诗句
- 谒孔林 - 前往孔子的墓地参拜,表达对孔子及其思想文化成就的敬意。
- 尼父家陬乡 - 指的是孔子,其家乡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这里用“尼父”指代孔子。
- 设教在洙泗 - 孔子在洙水和泗水流域进行教化活动。
- 从游三千人 - 孔子有三千弟子,这些弟子跟随他学习。
- 速肖七十二 - 孔子的七十二个弟子,他们与孔子的学问、德行相仿,迅速领悟。
- 大圣人,有德而无位 - 强调孔子虽然有极高的道德修养,但并未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 名非著一时,道实重万世 - 孔子的名誉不仅短暂,他的思想也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 幽幽鲁城北,高冢蟠厚地 - 孔子的坟墓位置在鲁城北边,高大且位于肥沃的土地上。
- 诸徒服心丧,三载庐墓次 - 孔子的弟子为他守丧三年,并在墓旁搭棚居住。
- 贤哉端木公 - 端木赐(字子贡),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其贤能著称。
- 舍守凡六祀 - 端木赐为纪念孔子曾放弃自己的祭祀权利,专心于祭祀孔子。
- 鲁人往从居 - 孔子的弟子们从鲁国来跟随他学习。
- 厥众犹栉比 - 孔子的众多弟子们聚集在一起,如同梳子上的齿一样密集。
- 因名曰孔里 - 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的墓地周围建立了一个区域,称为孔里。
- 岁常供祭祀 - 孔里的人们每年都会在这里祭祀孔子。
- 后来诸儒宗 - 孔子的思想成为后代儒家学者们的中心。
- 讲礼亦弗替 - 孔子提倡的礼仪被后世持续传承。
- 过鲁祀太牢 - 孔子曾到鲁国进行大规模的祭奠活动。
- 峨峨马鬣封 - 孔子的墓地用马鬣石封顶,这种封土形式在中国历史上较为罕见。
- 阅历几千岁 - 马鬣石的封土历经数千年风雨仍保持完好。
- 子孙来陪葬 - 孔子的后代及门徒都曾来此埋葬。
- 昭穆分次第 - 孔子家族的辈分和次序清晰,体现了家族的严谨性。
- 墓碑列低昂 - 孔子墓地周围的墓碑高低错落有致。
- 丛木阴蔽亏 - 树木茂盛,枝叶交错,形成一片阴凉之地。
- 森森尽桥梓 - 墓地周围长满了梓树等树木,显得格外森严壮观。
- 郁郁总松桧 - 墓地四周种满了松柏,郁郁葱葱。
- 奇树多如云 - 墓地内生长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树木,如云一般密集。
- 惟楷时所贵 - 这些树种在当时被视为珍贵之物。
- 乌鸟不敢栖,虎兕远潜避 - 墓地环境清幽,连鸟类也不敢栖息,猛兽也远避此地。
- 荆棘不敢生 - 墓地周围生长着荆棘,但无人敢生,因为知道孔子的尊严不容侵犯。
- 芝草挺灵异 - 墓地中还生长着灵芝等奇特的植物,显示出不凡的灵气。
- 仰惟尼父圣,德与天地配 - 仰望孔子的伟大,他的道德之高与天地相匹敌。
- 福泽何绵绵,封爵逮华裔 - 孔子的影响力如何持续?他的封号传遍了整个华夏民族。
- 昔读东游记,久矣思一至 - 年轻时读过《史记·孔子世家》,一直渴望亲自到访孔子故乡。
- 今幸经鲁城,瞻拜增仰企 - 现在有幸经过鲁城,特地前来参观孔子的墓地并致敬。
- 因过思堂前,感慨发长喟 - 路过孔子的庙堂时,心中感慨良多,发出长长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