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多知我,何如我自知。
近歌年冉冉,昔咏黍离离。
儒术夫何敢,禅灯亦偶窥。
若云高与洁,千载欲谁欺。
【解析】
“岁除”是岁末,即一年的结束。杂感:杂事感慨,这里指作者对时事、人生的各种感想。这组诗共有十首,这是其一。
【译文】
我与世人一样多有知已,但谁又比得上我自己了解我?
近来的歌声越来越低沉了,过去的咏叹也愈来愈凄苦了。
儒家学说何敢自诩为高尚,佛家禅宗之灯亦只是偶然一窥。
如果我说高洁清白,那千载之下将有谁能够欺世盗名呢?
赏析:
《岁除杂感》十首,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西元一〇八二年)岁除之际,也就是宋徽宗宣和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这一年,作者因政治原因被贬至郴州。诗人在郴期间,写下了一组杂感诗。其中第一首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自我评价。诗人说,我与世人一样多有知已,但谁又比得上我自己了解我?“举世多知我”,意思是世上的人大多知道我这个人,“何如我自知”,意思是说我了解自己,比起人们了解我不知要深入多少倍。
诗人接着写到,近来的歌声越来越低沉,而过去咏叹黍离之诗也越来越凄凉。“近歌年冉冉”,意思是近来的歌越来越低沉;“昔咏黍离离”,意思是过去咏叹黍离之诗,也愈来愈凄凉。黍离是春秋时卫民思亡国之痛之作;“离”字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悲哀地唱出。诗人以黍离为喻,说明自己的心已经越来越沉重。
最后一句“儒术夫何敢,禅灯亦偶窥”,意思是说:儒家学说我也不敢自称精通,佛教禅宗之灯我也只偶然一瞥而已。这两句是说自己对儒释二教都只能略知一二。
此诗最后两句是说如果我是“高洁清白”的话,那么在万古流传的历史中,又有谁能欺世盗名呢?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抒发了他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