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子三江日,木绵今又开。
一年燕与粤,万里去还来。
识老增新感,诗工胜昔裁。
严君方北发,先待郁孤台。

【注释】

又送王立安二首:即《又送王立安》。王立安,名不详。

别子三江日:在三江口告别儿子王立安。

木绵今又开:木棉,一种植物,又名攀枝花,五月开花,色红如火。

一年燕与粤,万里去还来:一年间,儿子像燕子那样飞越岭南,又回到我的身边。

识老增新感,诗工胜昔裁:对父亲年事已高,却依然有新的感触,我写诗的技艺也比以前更加精进了。

严君方北发,先待郁孤台:严君,指严光;郁孤台,在江西赣州城东,是古迹之一。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半首写诗人和儿子分别于三江口,依依难舍的情景;后半首写自己思念儿子之情。全诗以“又送”二字开篇,紧扣诗题“送王立安”。开头两句“别子三江日,木绵今又开”,写诗人在三江口送别长子王立安的情景。木棉是一种常绿大乔木,其花红色鲜艳,夏季开花,所以称它为木棉花。木棉树生长得高大、挺拔,且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所以常用来比喻人的美好品格。诗人用木棉树的繁盛来比喻长子王立安的壮健,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和祝福。接下来“一年雁与粤,万里去还来”,写诗人和儿子离别后,一年中多次相会的情景。诗人说,一年之中,儿子就像一只从广东飞来的雁,从岭南远行而来,又像一只从南方飞回北方的雁,返回到故乡。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儿子比作一只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儿子在外漂泊的艰辛和思乡的情怀。

第三、四句“识老增新感,诗工胜昔裁”,写诗人对父亲年事已高的感慨以及对诗歌创作技艺更上一层楼的喜悦。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深深敬爱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信和骄傲。诗人认为,随着年岁增长,他对生活的感受也会更加深刻,因此他的诗歌也会更加精彩动人。而这种感受和技艺的提升也得益于他的儿子,因为儿子的教诲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谛和诗歌的艺术。最后两句“严君方北发,先待郁孤台”,写诗人送别儿子后,期待着儿子归来的心情。严君,指严光;郁孤台,在江西赣州城东,是古迹之一。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深深思念和期盼之情。严光是东汉初年的隐士,因不满朝廷政治腐败而隐居不仕。诗人在这里借用严光的名字,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期望和祝福。他认为儿子一定会像严光一样,远离官场的纷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这首诗通过送别儿子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对父子情深的珍惜和感恩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诗歌艺术的独特感悟和领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