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车驽马雒城边,盛事空凭故老传。
嵩室有声君万岁,土圭无影日中天。
礼亡已验伊川发,涕下徒伤贾傅年。
莫问汉家图画处,丹青磨灭化苔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体会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首句写诗人驾着破车,骑着劣马到洛阳城边,以“敝车驽马”四字为全篇定调,交代出诗人此行的目的,同时暗示了此行之艰辛。“雒城”是洛水古时的别称,洛阳即古都城。诗人从长安出发,经过洛阳,来到邺城,一路上,他看到沿途的自然景物与长安相比,大不相同,于是有感而发。
颔联两句写洛阳城中的盛事。洛阳作为东汉王朝的国都,自汉光武帝建都以来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洛阳城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变迁。如今,洛阳城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那些昔日的辉煌仍然在老人们口中流传。“嵩室有声君万岁”,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西北,这里借指老人们,他们虽然年纪已高,但却对洛阳城的盛衰依然记忆犹新。“土圭无影日中天”一句的意思是:太阳在天正中央照耀大地,没有影子。这一句是说,尽管洛阳城已经残破不堪,但是那曾经繁华的盛世,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
颈联两句写洛阳城的历史。“伊川”是古代洛阳的一个地名,“伊阙”是伊水的支流,在河南孟津县西南。“伊川发”,指的是伊水流经洛阳时产生的漩涡现象。《淮南子·览冥训》记载:“日出于汤谷之上,照乎伊、洛之间,然后光乎东海。”《文选》卷四十《东京赋》李善注引《博物志》:“日月之行,有迹可寻;河汉之行,有光可烛;日月所照,皆为明焉。至于日月所不照,虽有丹穴神火,不能焚也。”这两句的意思是:洛阳城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是那曾经繁盛的盛世,却依然历历在目,仿佛还在眼前。
尾联两句写洛阳城的历史。“贾傅”是东汉时期的贾逵(字景伯),他曾任尚书仆射,后来升任太常,官至司徒。贾逵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深受后人的尊敬。贾傅年高德劭,他的墓前种满了苔藓。“莫问汉家图画处”意为:不要问我汉朝人画的是什么样子。“丹青磨灭化苔钱”意为:不要问我汉朝的绘画是什么样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指:不要追究过去的历史真相了。“汉家图画”指的就是汉朝人画的图画。
赏析:
此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之一,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当时杜甫正在洛阳一带流浪。这首诗通过描绘洛阳城内的景物来抒写他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的哀伤之情。
首句“敝车驽马”四字为全篇定调,交代出诗人此行的目的,同时暗示了此行之艰辛。“雒城”是洛水古时的别称,洛阳即古都城。诗人从长安出发,经过洛阳,来到邺城,一路上,他看到沿途的自然景物与长安相比,大不相同,于是有感而发。
颔联两句写洛阳城中的盛事。洛阳作为东汉王朝的国都,自汉光武帝建都以来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洛阳城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变迁。如今,洛阳城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那些昔日的辉煌仍然在老人们口中流传。“嵩室有声君万岁”,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西北,这里借指老人们,他们虽然年纪已高,但却对洛阳城的盛衰依然记忆犹新。“土圭无影日中天”一句的意思是:太阳在天正中央照耀大地,没有影子。这一句是说,尽管洛阳城已经残破不堪,但是那曾经繁盛的盛世,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
颈联两句写洛阳城的历史。“伊川”是古代洛阳的一个地名,“伊阙”是伊水的支流,在河南孟津县西南。“伊川发”,指的是伊水流经洛阳时产生的漩涡现象。《淮南子·览冥训》记载:“日出于汤谷之上,照乎伊、洛之间,然后光乎东海。”《文选》卷四十《东京赋》李善注引《博物志》:“日月之行,有迹可寻;河汉之行,有光可烛;日月所照,皆为明焉。至于日月所不照,虽有丹穴神火,不能焚也。”这两句的意思是:洛阳城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是那曾经繁盛的盛世,却依然历历在目,仿佛还在眼前。
尾联两句写洛阳城的历史。“贾傅”是东汉时期的贾逵(字景伯),他曾任尚书仆射,后来升任太常,官至司徒。贾逵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深受后人的尊敬。贾傅年高德劭,他的墓前种满了苔藓。“莫问汉家图画处”意为:不要问我汉朝人画的是什么样子。“丹青磨灭化苔钱”意为:不要问我汉朝的绘画是什么样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指:不要追究过去的历史真相了。“汉家图画”指的就是汉朝人画的图画。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城景色的回忆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悲哀感受。全诗情感深沉而含蓄,意境优美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