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节清风最起予,此心虽迩迹常疏。
青春莲府衔杯罢,明月茆斋入梦初。
七国奇才多在客,六朝名士总能书。
何因报我瑶华句,一纸寒山慰索居。

寄周平山

陈恭尹(1631年~1700年),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介节清风最起予”
  • 介节:这里指的是一种节制或约束自己的行为。
  • 清风:比喻正直或清廉的品格。
  • 最起予:表示这种品质最为显著地显现在我身上。
  1. “此心虽迩迹常疏”
  • 此心:指个人的品德或志向。
  • :近的意思。
  • :踪迹,比喻行为的表象或结果。
  • :经常或频繁。
  • :疏远,距离远。
  1. “青春莲府衔杯罢,明月茆斋入梦初”
  • 青春莲府:可能指的是一个与青春有关的场所或环境,如青春之地、青春之府。
  • 衔杯:口中含着酒杯。
  • 明月:明亮的月亮。
  • 茆斋:简陋的居所或草屋。
  • 入梦初:进入梦境。
  1. “七国奇才多在客,六朝名士总能书”
  • 七国:指战国时期的七雄。
  • 奇才:非凡才能。
  • 多在客:很多都在游历或漂泊。
  • 六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以建都于金陵(今南京)的六个王朝为主。
  • 名士:有名望和才华的人。
  • 总能书:无论何时都能书写或创作。
  1. “何因报我瑶华句,一纸寒山慰索居”
  • 瑶华句:美丽的言辞或诗文。
  • 寒山:形容孤独或冷清。
  • 慰索居:安慰居住的地方。
  • 整句表达通过这首诗来慰藉自己居住在孤独寂寞之地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如“介节清风”和“此心虽迩迹常疏”等,表达了诗人追求高洁人格和远离世俗纷扰的心境。同时,“何因报我瑶华句,一纸寒山慰索居”一句,巧妙地将诗歌作为慰藉,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孤独生活的无奈,增添了诗作的深度和情感的丰富性。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也反映了他个人对自由独立生活状态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