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烟光露正浓,秋衣沾湿两三重。
芒鞋此地曾飞燕,竹杖何年更化龙。
隔县尚看云母洞,到山先认老人峰。
旧游渐喜僧房近,溪水琅琅不辨钟。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一片烟光露正浓,秋衣沾湿两三重”写诗人清晨早起,看到天还没有亮,就沿着山路继续前行。在山腰时雾气渐起,雾中似有轻纱般的烟雾,阳光透过雾气照在身上,使人感到分外清爽,此时诗人已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清凉之感。“秋衣沾湿两三重”,是说衣服被露水打湿了。
“芒鞋此地曾飞燕,竹杖何年更化龙”意思是:曾经在这里看见过燕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看见;曾经用竹杖行走于山间,但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到。这里诗人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隔县尚看云母洞,到山先认老人峰”意思是:即使到了县境内还去观看云母洞,一进入山里就认出老人峰。这句是说,虽然诗人已经来到华首台(今资福寺),但仍然心系远在家乡的故人。
“旧游渐喜僧房近,溪水琅琅不辨钟”意思是:渐渐喜欢上靠近寺庙居住,溪水潺潺如同琴声一样悦耳,分辨不清是溪水还是钟声。这两句是说,诗人在游览华首台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住在离寺庙更近的地方,因为可以听到溪水的声音,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以至于连寺钟声也分辨不出了。
【答案】
译文:
早晨起来,看到天还没亮,就沿着山路继续前行。在山腰时雾气渐起,雾中似有轻纱般的烟雾,阳光透过雾气照在身上,使人感到分外清爽,此时诗人已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清凉之感。衣服被露水打湿了。
曾经在这里看见过燕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看见;曾经用竹杖行走于山间,但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到。这里诗人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即使到了县境内还去观看云母洞,一进入山里就认出老人峰。这句是说,虽然诗人已经来到华首台(今资福寺),但仍然心系远在家乡的故人。
渐渐喜欢上靠近寺庙居住,溪水潺潺如同琴声一样悦耳,分辨不清是溪水还是钟声。这两句是说,诗人在游览华首台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住在离寺庙更近的地方,因为可以听到溪水的声音,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以至于连寺钟声也分辨不出了。
赏析:
此诗是诗人游资福寺华首台途中即景抒怀之作。前两联写沿途所见之景,后两联则是抒发自己的感慨。
“一片烟光露正浓,秋衣沾湿两三重。”开篇点明时间与地点,渲染出清幽静谧的氛围。一个“烟”字,不仅写出了晨雾缭绕、迷蒙一片的景象,而且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和领悟。
接下来写到“芒鞋此地曾飞燕”,诗人以轻盈的步态走在山间小路上,似乎曾看见过燕子在飞动。然而,这样的美景却只能让人徒增几许惆怅。因为不知何时能够再次欣赏到这样美丽的景致。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隔县尚看云母洞,到山先认老人峰”。尽管诗人已经来到了资福寺华首台,但是依然心系远方的故乡亲人。这里的“老人峰”指的是一座著名的山峰,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旧游渐喜僧房近,溪水琅琅不辨钟”。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愉悦心情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他越来越喜欢居住在靠近寺庙的地方,因为那里不仅有优美的景色相伴,更有潺潺的溪水声作伴,使他忘却了时间的流逝。这里的“不辨钟”则形象地描绘了溪水的悠扬之声与寺院钟声交织在一起,让人陶醉其中的情景。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山水之美又富有哲理意味。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受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