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如戟列高冥,霁月长悬满县庭。
已播仁风成化国,更陪堤路应图经。
七桥流水融融碧,十里新松宛宛青。
谁似四明明令尹,并将幽致托山灵。
【注释】
徐戢斋:人名。
父母:父母亲。
重修:重新建造。青云桥:位于今江苏苏州,建于宋代,是古时吴中八景之一。
霁月:雨过天晴的月亮,这里形容晴朗的天气。
仁风:仁政之风,指良好的政治风气。
堤路:指修筑堤防的道路。
七桥流水融融碧:形容七座桥梁下的水流如碧玉一般清澈、明亮。
宛宛青:形容新松树苍翠欲滴。
四明:古地名,在今浙江宁波一带,因四山环立而闻名,这里借指徐戢斋。
幽致:幽雅的情趣。
【赏析】
徐戢斋父母为了庆祝父母亲重修青云桥的喜悦之情,写下了这首《二首》。这首诗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清明的期待和向往。
首句“双峰如戟列高冥”形象地描绘出青云桥两旁的山峰耸立,如同两个长矛直刺云霄。这里的“如戟”比喻山峰的形状,“列高冥”则形容山峰的高大和神秘。
第二句“霁月长悬满县庭”则是描述晴朗的天空下,明亮的月光洒满了县庭。这里的“霁月”指的是雨后天晴的月亮,“长悬”则表示持续不断地悬挂在空中。
第三句“已播仁风成化国”则是表达作者对于政治清明的期待。这里的“仁风”指的是良好的政治作风或政策,“已播”表示已经传播开来,“成化国”则表示使得国家变得太平和谐。
第四句“更陪堤路应图经”则是描述作者与友人一起参与修建堤路的工作,并且这项工作将会被记录下来作为经典。这里的“堤路”指的是修建堤坝的道路,“图经”则是指记录或绘制地图。
最后一句“谁似四明明令尹,并将幽致托山灵”则是以四明为喻,表达了作者对于徐戢斋的期望。这里的“四明”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地方名称,也是徐戢斋的名字的谐音。而“幽致”则是作者对徐戢斋的期望,希望他能继承和发扬这种高尚的品质和情趣,将它们寄托给自然的山川之中。
整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清明的期待和对徐戢斋的期望,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