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复曾闻报一阳,却疑十日出扶桑。
沐猴何地非荆楚,斗虎谁人是卞庄。
迫岁星辰多薄蚀,先春云气早飞扬。
从今化国应舒暇,短晷宁为一线长。

来复曾闻报一阳,却疑十日出扶桑。

沐猴何地非荆楚,斗虎谁人是卞庄。

迫岁星辰多薄蚀,先春云气早飞扬。

从今化国应舒暇,短晷宁为一线长。

【注释】:

(1)“来复”指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冬至日,武后临朝听政,改元为“长寿”。《旧唐书·玄宗纪下》:“天宝三载,上元曰冬至,大赦。”

(2)“王础尘”:即王础。

(3)“辛未岁除”:唐人以干支纪年,辛未年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4)“八首”:这里指八首诗。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诗人正在洛阳,与王础尘同在洛阳任职。诗中抒发的是作者对开元、天宝年间盛世的怀念之情。

开头两句“来复曾闻报一阳,却疑十日出扶桑”。“来复”,语出《易·复卦》,本义为复归,这里借指大唐盛世的恢复。唐玄宗天宝三载冬至日即位,至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前,共五十一年,故称“来复”。这两句说,我曾在开元初年听到过“来复”的消息,那时天下太平,万象更新,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但当时人们却怀疑那是传说中的十日并出扶桑(即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鸟所栖息的地方)。因为当时正逢安史之乱,人心惶惶,所以不相信有如此祥瑞之兆。“十日出扶桑”是古人常说的吉祥话,表示光明普照大地。这两句写诗人在开元初年的所见所闻和当时人们的不同反应。“沐猴”,猴子。《史记·淮南子》载:“猕猴骑土牛,不能行;坐井而观天,不如登梯也。”“荆楚”,战国时期楚国地。这里泛指南方。这两句说,猴子在荆楚一带生活,它哪里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荆楚”。这两句写诗人用比喻手法指出了当时人们的愚昧和狭隘。“卞庄”,春秋时人,鲁国卞庄子勇力出众。他曾在山戎与燕交战时单臂打死猛虎,显示了非凡的英勇。但后来却被燕人嘲笑,说他不过是徒有虚名。“斗虎”,比喻勇猛斗争。这两句说,卞庄子虽然勇力过人,但燕人却认为他是徒有虚名。这两句写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和昏庸。

第三句“迫岁星辰多薄蚀,先春云气早飞扬”。“迫岁”,迫近的岁月。“薄蚀”,日食。“先春”,春天的头一天。“云气”,云雾。这两句说,临近年终,星辰出现日食,预示来年初春将有一场大旱。诗人借用自然现象说明当时国家的政治形势。这两句写诗人用天文现象来说明国家政治形势的严峻性。

末两句“从今化国应舒暇,短晷宁为一线长”。“化国”,使国家得到安宁。“短晷”,极言时间短暂。这两句说,自从国家实现和平之后,我就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了。因为时间的宝贵,所以即使是短暂的一天,也应该珍惜。这两句写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开元、天宝年间所经历的盛世的追忆和缅怀之情的抒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