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阳不用候葭灰,岁旦枝头柳眼开。
自是南州炎德在,春光先到越城来。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诗句释义:

  1. 迎阳不用候葭灰,岁旦枝头柳眼开。
  • “迎阳”意为迎接阳光,这里表示春天的到来。“不用”意味着不需要等待,强调春天的迅速来临。“候葭灰”是古代用来预测季节变化的习俗,通过观察芦苇上的霜来判断季节。“岁旦”指的是一年的开始,即春节时节。“柳眼”是指柳树的新芽,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1. 自是南州炎德在,春光先到越城来。
  • “自是”意为自然如此,表明柳树新芽的出现是自然的规律。“南州”指的是南方的地方,这里特指越城。“炎德”意为炎热的德行,形容春天的到来给越城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春光先到越城来”意味着春天的阳光最先照耀到了越城。

译文:

  1. 迎接阳光无需等待,因为春光已经来到枝头。
  2. 自然规律使得柳树新芽绽放,春天的温暖已经降临越城。

注释:

  1. “迎阳”:迎接阳光,迎接春天的到来。
  2. “不用”:不需要,强调春天的迅速来临。
  3. “候葭灰”:观察芦苇上的霜来判断季节,是一种古老的预测季节的方法。
  4. “岁旦”:一年的开始,即春节时节。
  5. “柳眼”:柳树的新芽,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6. “自是”:自然如此,表明柳树新芽的出现是自然的规律。
  7. “南州”:南方的地方,这里特指越城。
  8. “炎德”:炎热的德行,形容春天的到来给越城带来了温暖的气息。
  9. “春光先到越城来”:春天的阳光最先照耀到了越城,意味着越城在春天的到来中最早感受到了温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和它对越城的恩赐。诗中的“迎阳不用候葭灰,岁旦枝头柳眼开”,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烈欢迎和赞美。诗人通过观察柳树的新芽,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而这种感受是无需等待的自然现象。诗中的“自是南州炎德在,春光先到越城来”,则展现了春天对越城的特别恩赐,使得越城在春天的温暖中最先感受到了温暖。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