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寺红亭映水涯,袈裟来去各乘槎。
午食不离荷叶饭,夜灯长结素馨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描绘的是东湖曲十首之一的场景。全诗共四句,每句五字,押韵。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僧寺红亭映水涯”
  • 关键词: 僧寺、红亭、映水涯
  • 解释: 描述了一个寺庙(或称僧寺)的红色亭子在水面边缘的景象。这里的“映水涯”意味着亭子被湖水包围,倒影在水中。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红色的亭子在湖边显得格外醒目,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种色彩对比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1. “袈裟来去各乘槎”
  • 关键词: 袈裟、来去、乘槎
  • 解释: 描述了僧侣们穿着袈裟,各自乘坐着小舟来来往往的情形。这里的“乘槎”指的是乘船的意思。
  • 赏析: “来去”,表达了僧侣们在湖面上忙碌的情景,他们可能是进行朝拜、采药或者其他活动。通过“乘槎”这个动作,增加了动态感,使整个画面更加活跃。
  1. “午食不离荷叶饭,夜灯长结素馨花”
  • 关键词: 午食、荷叶饭、夜灯、素馨花
  • 解释: 描述了中午时分僧人不离开荷叶做的饭,晚上则点着灯来制作素馨花。这里的“午食”指的是午饭,而“荷饭”是指用荷叶包裹的食物。素馨花是一种芳香的植物,常用来制作香囊。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僧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吃饭和制作香料。这种生活方式反映了佛教徒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精神上的追求。

整首诗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东湖曲十首中的一个场景,通过对僧寺、红亭、荷叶饭和素馨花等元素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同时,诗句中的动态描述(如僧人乘船来往)和静态描写(如荷叶饭和素馨花)相结合,使得整个场景既生动又具有诗意。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精神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