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夏更长,洞门蔼馀绿。
晨兴理孤策,衣露时沾渥。
缅邈睇众峰,逶纡赴长谷。
粼粼涉溪影,萧萧翳岩竹。
风磴炫杂花,云潭乱双瀑。
沫雨晴骤飞,游鳞清可掬。
荒宫久榛莽,石岸多隈曲。
方齐昔人踪,兹焉遂幽筑。
【注释】
1、游黄龙洞:游览黄龙洞。
2、春草夏更长:指春天的草丛在夏天依然长得很长,比喻景色优美。
3、蔼馀绿:充满绿色。
4、晨兴理孤策:早晨起身整理着一根马鞭。
5、缅邈睇众峰:远望着群山。缅邈,遥远而高远。睇,看。
6、逶纡赴长谷:弯曲曲折地通往深谷。逶纡,曲折的样子。
7、粼粼涉溪影:水波映入溪水中。粼粼,明净的样子。
8、萧萧翳岩竹:风吹竹林发出的响声。萧萧,形容风声。翳,遮蔽,这里指吹动。
9、风磴炫杂花:风中吹动的台阶旁的鲜花。磴,石阶。炫,明亮闪烁。
10、云潭乱双瀑:像云雾一样流动的瀑布。乱,错杂。
11、沫雨晴骤飞:雨水突然降落时飞溅的样子。沫,雨滴。
12、游鳞清可掬:鱼儿在清澈的水里游来游去,好像能用手捧起来。游鳞,游动的鱼。清,清澈。
13、荒宫久榛莽:荒凉的宫室长满了杂草。荒宫,荒芜的宫殿。榛莽,丛生的野草。
14、兹焉遂幽筑:于是在这里开始建造幽静的居所。兹,这。焉,代词,这里。遂,开始。幽筑,幽静的居所。
【赏析】
此诗是作者游览黄龙洞后写的一首纪事小品诗。全诗以记游为线索,从早出晚归写到深夜归来;从春草夏长写到秋林冬雪;从登高望远写到俯首寻踪;从涧水激响写到松涛阵阵;从山间小道写到悬崖峭壁;从岩石林木写到鸟语花香;从溪边流水写到深谷回音;从雨霁彩虹写到夜半霜钟;从游鱼嬉戏写到人世沧桑;从荒废宫室写到新筑茅屋,最后写“方齐昔人踪”,抒发了作者对世事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游兴之浓,意气之豪。“春草夏更长”与王维《送别》中的“春草年年绿”,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春草表达时光易逝,人事无常的感叹。然而诗人并没有陷入感伤之中,而是继续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洞门蔼馀绿”,写洞外青草如茵,绿荫覆盖,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霭”字用得极妙,它既写出了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光影,又写出了绿意浓郁,遮天蔽日的情状。“蔼”字则用得极活,它不但写出了绿草如茵,而且写出了绿意的浓厚。“余”字则写出了绿意的绵延不绝。
“晨兴理孤策,衣露时沾渥。”两句是说,早晨起床整理着一根马鞭,衣衫上时时沾满露水。这里的“理孤策”是说整理马鞭,但同时也暗示自己出游的目的和心情;而“衣露时沾渥”则进一步说明自己出游时的心情,因为出游时往往要骑马,所以衣衫难免被露水打湿。这句诗既写出了游兴之浓,也写出了诗人旅途劳顿的情景。
第三联“缅邈睇众峰,逶纡赴长谷。”是写登上高处远眺群山,蜿蜒曲折地走向深谷。“缅邈”二字写出了视线远大,视野开阔的境界,“睇众峰”写出了远眺群山时的感受,“逶纡”二字写出了山路的曲折盘旋,“赴长谷”则写出了山势的蜿蜒曲折。
第四联“粼粼涉溪影,萧萧翳岩竹。”是说溪水映入溪水中,风吹过的竹林发出的声音。“粼粼”二字写出了溪水的明净透明,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涉溪影”则写出了溪水流动的状态,使人感到一种动感。“萧萧”二字则写出了风吹竹林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悠扬婉转的感觉。
第五联“风磴炫杂花,云潭乱双瀑。”则是写登山途中的景致。“炫杂”二字写出了山路上的花朵繁多,色彩斑斓,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乱”字则写出了瀑布奔流而下时激起的水雾弥漫的景象,给人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
第六联“沫雨晴骤飞,游鳞清可掬。”则是写雨过天晴后的美丽景色。“沫雨”二字写出了雨后的景色清新明快,“晴骤飞”则写出了晴空万里的景象。而“游鳞清可掬”则写出了游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玩的情景,给人一种惬意舒适的感觉。
第七联“荒宫久榛莽,石岸多隈曲。”则是写游历古宫时所看到的景象。“荒宫”二字写出了古宫已经破败不堪,只有野草生长的景象;“久榛莽”则写出了古宫周围长满了野草和荆棘,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石岸多隈曲”则写出了岸边石头的形状多变,给人以美的感受。
第八联“方齐昔人踪,兹焉遂幽筑。”是写来到这个幽静的地方后的心情。“方齐”二字写出了这个地方与以前所见的地方相比,更加安静和谐;“遂幽筑”则是说在这里开始建造幽静的居所。这一联既是对前面各联的小结,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这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深远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