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九月鸿雁归,定山岩下风依依。崇兰有芳时菊菲,舟车千里来郊圻。
竹符旄节夹道驰,火藻黼黻袍以绯。为公介以万年卮,柏台霜钺凛有辉。
门前百尺交龙旗,环阶爪士熊虎罴。鼓角声高云不飞,文经武纬唯指挥,令出如山谁敢违。
五岭之南民熙熙,黍稷被野牛羊肥。烽燧不惊尨吠希,司马临边德以威。
千年此日能有几,谁为歌之老布衣。

【诗句释义】

  1. 高秋九月鸿雁归,定山岩下风依依。崇兰有芳时菊菲,舟车千里来郊圻。
    译文:深秋九月,南飞的大雁归巢,在定山岩下的微风轻轻吹拂。崇兰花和菊花散发出淡淡的芳香,从远方赶来参加郊祭的百姓们。
    注释:深秋九月(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南飞的大雁归巢,在定山岩下的微风轻轻吹拂。崇兰花(又称“九华花”,是草本植物)和菊花(又称“黄花”,“金英”)散发出淡淡的芳香,从远方赶来参加郊祭的百姓们。
    赏析:诗中通过描绘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大雁南飞,意味着秋天的到来;崇兰花和菊花的芳香,象征着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对丰收的感激之情。
  2. 竹符旄节夹道驰,火藻黼黻袍以绯。为公介以万年卮,柏台霜钺凛有辉。
    译文:身着华丽的官服,手持象征权力的竹符和旄节,沿着道路疾驰。为公介(官职名)拿着用红丝绳系着的酒器(万年卮),威严地站立在柏台上,手握寒光闪闪的斧钺之刃。
    注释:身着华丽的官服,手持象征权力的竹符和旄节,沿着道路疾驰。为公介(官职名)拿着用红丝绳系着的酒器(万年卮),威严地站立在柏台上,手握寒光闪闪的斧钺之刃。
    赏析:诗中通过描绘官员的形象和行为,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斗争。官员们身着华丽的官服,手持象征权力的竹符和旄节,沿着道路疾驰,表现出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而手中的万年卮则是对他们身份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柏台上的人物手握寒光闪闪的斧钺之刃,则暗示了他们在执行公务时的威严和果断。
  3. 门前百尺交龙旗,环阶爪士熊虎罴。鼓角声高云不飞,文经武纬唯指挥,令出如山谁敢违。
    译文:门前悬挂着一百尺长的五彩交龙旗,台阶上站着勇猛有力的武士。鼓声响起时,云彩都停止了飘动;文武兼备的人才被任用,命令一出就坚决执行。
    注释:门前悬挂着一百尺长的五彩交龙旗,台阶上站着勇猛有力的武士。鼓声响起时,云彩都停止了飘动;文武兼备的人才被任用,命令一出就坚决执行。
    赏析:诗中通过描绘门楼前的景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繁华景象和人才辈出的局面。门前的五彩交龙旗代表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台阶上的武士则象征着保卫国家的英勇战士。鼓声高亢、云彩停止飘动的景象,以及文武兼备的人才被任用、命令一出就坚决执行的情景,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视。
  4. 五岭之南民熙熙,黍稷被野牛羊肥。烽燧不惊尨吠希,司马临边德以威。
    译文:五岭以南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庄稼茂盛牛羊肥壮。烽火台不再发出警报,老百姓的生活平静安宁。(司马)德威并用,使得边疆安定。
    注释:五岭之南(指岭南地区),人民生活富饶、安定。黍稷(古代粮食作物之一,即高粱)生长在田野里,牛羊肥壮。烽火台不再发出警报,老百姓的生活平静安宁(因为司马德威并用)。
    赏析:诗中通过描绘五岭以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生活,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黍稷(古代粮食作物之一,即高粱)生长在田野里,牛羊肥壮,说明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烽火台不再发出警报,老百姓的生活平静安宁,则反映出社会治安良好。同时,诗中的“司马”一词也隐含了对边疆将领的赞誉之情。
  5. 千年此日能有几,谁为歌之老布衣。
    译文:这样的盛世能有几次?谁能为它歌唱那年迈的布衣呢?
    注释:这样的盛世能有几次?谁能为它歌唱那年迈的布衣?
    赏析: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盛世的赞美之情。诗人感叹这样的盛世能有几次?这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深深眷恋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他也赞美那些年迈的布衣,他们用自己的歌声歌颂这个盛世,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