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平芜,见疏林萧飒,远水弥漫。举头一声哀雁,别泪空弹。秋容惨淡,但心伤、行路艰难。何况是、重阳时节,天涯风景凄然。
长恨征途憔悴,叹敝裘风雨,疲马关山。为问故园黄菊,知有谁看。风吹破帽,漫凭高、一醉尊前。浑未解、远游何意,白云回首江天。
【赏析】
《汉宫春·客中九日》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对故乡的怀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欲回乡而又不得归的矛盾心理和深沉的愁绪。全词意境开阔,气势豪迈,语言质朴而生动,形象鲜明而逼真。
【注释】
①平芜:原草平展貌。②疏林萧飒:稀疏的树林中寒风瑟瑟,草木萧索。③远水弥漫:远方的水波渺茫。④哀雁:悲凄的大雁。⑤行路艰难:旅途艰辛。⑥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⑦天涯风景凄然:形容景色凄凉、萧条。⑧敝裘:破旧的皮衣。⑨关山:这里泛指征途。⑩故园:故乡。⑪黄菊:菊花。⑫尊前:酒面前。⑬未解:不理解。⑭回首:回头看。⑮白云:比喻思乡情切,如在白云间徘徊。
【译文】
极目眺望着原野,看到稀疏的树林中寒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声,远处的水波渺茫一片。举头望见一只悲凉的大雁,空对着它,悲伤的泪珠只能自己弹去。秋色惨淡,但心头却感到痛苦难忍,行走在外的路程十分艰难。更何况是重阳佳节,在这天涯海角的风景中更加觉得凄清。
长恨我长途奔波,身体憔悴,像风雨中的破裘,疲弱不堪;像关山路上的疲马,受尽艰辛。为问故乡那黄菊,有谁欣赏它?一阵风吹来,吹破我的帽子,漫无目的地登上高高的楼台,借以一醉方休。然而,我完全不懂得远游的真正意义,只是看着那白云在江天的上空缭绕,久久不愿回到故乡。
【赏析】
此词上片开头两句,由眼前景生发开去,写登楼所见的寥落景象。“平芜”二字写出了秋天的原野辽阔、空旷。“疏林萧飒,远水弥漫”,既点明时令是秋季,也烘托出一种萧瑟的气氛。“举头”,写抬头仰望的动作;“一声”,写听到的哀鸣声。这两句写登高所见,耳闻目睹的是一片萧条、凄凉的景象,自然引出下文的感叹。“别泪空弹”,是说只有眼泪可流,却无法排遣内心的苦闷。
“秋容惨淡,心伤、行路艰难”两句,紧承上文,写自己的感受与心境。“秋容惨淡”一句是说眼前秋色之惨淡;而“心伤”又说明内心之伤痛。“何况”二字则进一步申述,更加强了这种伤痛的程度。“何况”之后,笔锋陡转,写重阳佳节时节的异地漂泊,心情更为凄清。
“长恨”以下三句,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长恨”二字总括全词,表明这是一首充满怨恨情绪的词作。“重阳”,即农历九月九日,古人常在此日登高远眺,并饮酒赏菊,谓之“重阳节”。作者在这里以重阳节反衬自己身在异乡,不能回家过节的悲哀处境,从而突出了“天涯风景凄然”的特点。“叹敝裘风雨,疲马关山”二句,写自己长途跋涉的困苦生活。“敝裘”,破旧的皮衣;“关山”,泛指征途。“风雨”、“疲劳”,是实写,“关山”是虚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敝裘”是说自己的衣服破旧得连御寒都成问题,而“关山”是说他所要经历的路途艰险,充满了困难和危险,所以用“关山”来代称。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自己身临异地,孤独凄凉的处境。最后“为问故园黄菊”二句,写自己登高远眺时的思绪。“故园”,指作者的故乡;“黄菊”,指家乡的菊花。“知有谁”,是说谁能了解他此时的心情呢?“谩凭高”一句,是说徒然登高远望而已;“一醉尊前”一句,是说只好借酒浇愁而已。“谩”字写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一醉”,是说借喝酒消愁;“尊前”,指酒面前;“未解”,是说不懂得。“白云回首江天”,意思是说,面对茫茫的江天,望着那朵朵白云,作者不禁想起了故乡的山水,而那种思乡之情却始终萦绕于心。结尾三句,写自己登高远眺时的思绪。“未解”,是说没有理解的意思;“回首”,是指回望故乡。“白云”,指故乡的云彩。“回首”,是指回望故乡。“白云”,也是作者的一种象征。从字面上理解,作者似乎要表达的意思是:面对着茫茫的江天,望着那朵朵白云,作者不禁想起了故乡的山水,而那种思乡之情却始终萦绕于心;然而,从整首词的意境来看,作者似乎又要表达的意思是:“白云”、“回首”,实际上都是作者思念故乡的表现。因为作者在《鹧鸪天》(壮志清霜外)一词中曾写到:“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辜负采薇人。”这里的“采薇人”就是指作者自己;而这首词里所写的思乡之情,实际上也就是他在另一首词里所说的“学诗”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