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拆群植,淡荡吹芳辰。
鸟鸣声已和,得气先于人。
况我圣明父,奉天弘至仁。
遂令六合里,万物皆生春。
朝回坐斋阁,怡然乐吾真。
诗章学古雅,琴调多清新。
缅怀古哲王,宝贤安国民。
予才虽未逮,有志当期伸。

【注释】

感兴:即“感兴诗”,是汉魏以后的一种古体诗,多以抒情为主,兼有写景。拆群植:拆,拆开,分解;群树,指树木;植,草木,引申为植物。淡荡:恬静淡远。

和:应和,应答。先于人:指早于世人。况我圣明父:何况我的圣明的父亲(皇帝)。奉天弘至仁:奉行天子之道,发扬至高无上的仁慈。遂:于是,就。六合:指天地四方。

怡然乐吾真:怡然自得地快乐着自己真正的乐趣。斋阁:指书斋、官署。怡然:喜悦的样子。

学古雅:学习古代的文雅。琴调多清新:弹奏的琴曲多清新悦耳。缅怀:回忆。贤王:英明的君主。国:国家。

期:期望,希望。才:才能。逮:及,比得上。有志当期伸:希望有所建树,有所作为。

【赏析】

《感兴二首》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感受,抒发了他的政治理想,并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感兴二首”是一组七言绝句,共二首。第一首前两句写自然界春天来临的景色,后两句写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第二首前四句写诗人思念古圣先王的情怀,后四句写诗人对时事政治的看法。

第一首的前两句“东风拆群植,淡荡吹芳辰。”描写了春风吹过万物,使一切草木都生机勃勃的景象。“拆”字用得很妙,写出了春风的柔美和力量;“淡荡”二字,写出了春天的清新与恬静。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春天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活力。接着,诗人又写道:“鸟鸣声已和,得气先于人。”这两句诗则表现了春天的到来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鸟儿们开始歌唱,大地也跟着欢腾起来,一切都有了生气。这里的“和”字,不仅写出了鸟儿们欢快的心情,也写出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和期待。

接下来的两句诗:“况我圣明父,奉天弘至仁。”则是诗人的自我表白。诗人表示,自己虽然不如古人,但有一颗赤子之心,希望能够像圣明的父皇一样,为民造福,为国家做出贡献。这里,诗人通过自我反省,强调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一句:“遂令六合里,万物皆生春。”则是诗人的总结。他希望春天能够继续延续下去,让整个天地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也寄托了他对未来的期许。

第二首的前四句“诗章学古雅,琴调多清新。”则是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评价。他认为自己的诗歌应该学习古代的经典,追求文雅的风格;同时,也要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之更加清新悦耳。这里的“古雅”和“清新”都是对诗歌艺术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接下来的两句诗:“缅怀古哲王,宝贤安国民。”则是诗人对历史上贤明君主的怀念和赞扬。他认为这些君主们能够治理国家,安定人民,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这里的“宝贤”一词,既表达了对贤能之人的尊重,也体现了诗人的理想抱负。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予才虽未逮,有志当期伸。”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才华可能还不足以达到最高的境界,但有志向,就会不断努力向上,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句诗既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期望,也是对所有有志之士的鼓舞和激励。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以及对自己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期盼。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