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昔通道,曾劳十万师。
遥传破胆略,始有息肩期。
丹徼疆重辟,苍梧俗旧疲。
万山罗郡国,千水会黔漓。
密树森如戟,层岚障似帷。
春云低战垒,锦石驻兵麾。
北首卑前代,西征又此时。
皇灵消祲霭,优诏问疮痍。
土俗馀椎结,溪途历险巇。
听鸡知井落,巢燕觅茅茨。
楂放新泥潦,猿啼宿雾枝。
风前吟越客,花里笑蛮姬。
夕泛冲江涨,归潮赴海涯。
榜先沙鸟发,帆逐岸藤移。
汉使裁溪笛,秦军护竹篱。
楼船今罢议,无事更南窥。
【注释】
罗旁定:即罗旁县,位于今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境内。纪行:记录行程的诗篇。
此地昔通道:此指此地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曾劳十万师:指当年在这里修建了许多道路,耗费了无数人力和财力。
丹徼:丹阳郡,在今湖南、广东一带。疆:边界。
苍梧:即苍梧郡,治所在今广西梧州。俗旧疲:风俗习惯久已疲惫不堪。
万山罗郡国:形容山峦叠嶂,如同罗列的郡国。千水会黔漓:指众多的河流汇集到黔江和漓江交汇处。
密树森如戟:茂密的树林像戟一样密集。层岚障似帷:层层的山峰好像屏风一样挡在前面。
春云低战垒:春天时云雾缭绕,如同战场上的壁垒。锦石驻兵麾:色彩绚丽的石头仿佛是军队指挥用的旗帜。
北首卑前代:北方的地势比从前低。西征又此时:这里指的是明朝的军队又开始向西征战。
皇灵消祲霭:皇帝的神威消除了灾厄之气。优诏问疮痍:颁布诏书慰问灾民疾苦。
土俗馀椎结:当地的风俗还保留着椎髻的习俗。溪途历险巇:山间小路上遍布险阻曲折。
听鸡知井落:听到鸡鸣就知道井水是否已经干涸。巢燕觅茅茨:燕子筑巢,人们寻找茅屋。
楂放新泥潦:山楂花盛开后落在新的泥土上。猿啼宿雾枝:猿猴的叫声伴随着早晨的迷雾传来。
风前吟越客:在风中吟唱的是一位南方人。花里笑蛮姬:在花朵簇拥下欢笑的女子。
夕泛冲江涨:傍晚时分,船只随江水上涨而泛动。归潮赴海涯:潮汐返回大海。
榜先沙鸟发:船桨划过沙滩,鸟儿惊飞起来。帆逐岸藤移:帆船随着岸边的藤蔓移动着。
汉使裁溪笛,秦军护竹篱:汉朝使者正在用溪边的竹子做笛子,秦始皇的军队正保护竹篱。
楼船今罢议:停船不用的船只不再被讨论。无事更南窥:没有事再向南方眺望。
【赏析】
《罗旁纪行》是明代著名旅行家杨慎创作的一首七律。杨慎(1489—1559),字升庵,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状元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弹劾严嵩父子,遭诬陷,谪戍云南永昌卫,后赦归故里,家居读书著述达三十余年。他的游记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以记山川景物见长,其风格清新秀丽,语言流畅自然,富有诗意。本诗即是其代表作之一。
“罗旁定后舟经两山纪行作”起句交代了作者此行的目的。罗旁县在今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境内,是古代著名的水陆交通枢纽。“此地昔通道,曾劳十万师”,表达了作者对古来罗旁地区交通要道的怀念以及对昔日劳役人民的同情。接下来几句,诗人描绘了罗旁地区山川的壮丽景色。“遥传破胆略,始有息肩期”,表达了作者对于曾经艰难开拓的道路和辛勤劳动的人们深深的敬意。接着诗人描绘了罗旁地区的地理环境。“丹徼疆重辟,苍梧俗旧疲”二句,写出了罗旁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当地人民的艰苦生活状况。
诗人在描绘罗旁地区地理环境的同时,也不忘描绘当地的风俗文化。“万山罗郡国,千水会黔漓”二句,形象地描绘了罗旁地区山水相依、美景如画的景象。“密树森如戟,层岚障似帷”二句,则生动地描绘了罗旁地区郁郁葱葱的自然风光。
诗歌进入中段,诗人开始关注罗旁地区的生活气息。“春云低战垒,锦石驻兵麾”二句,通过描绘春日里云朵低垂、锦石矗立的场景,展现了罗旁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而“北首卑前代,西征又此时”二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战争的感慨以及对当前和平景象的赞美。
诗歌进入尾声,诗人开始展望未来。“皇灵消祲霭,优诏问疮痍”二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以及对人民安康的期盼。最后两句则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罗旁地区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歌通过对罗旁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诗人的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广阔,让人读来如痴如醉,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