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论才子,相如秀孤骞。
日暮高台上,临风挥朱弦。
疏梧照古月,密竹生秋烟。
去今已千载,流水尚依然。
【注释】
咏琴台:吟咏琴台。汉代,论才子,指汉代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西汉文学家、辞赋家。他与卓文君私奔至临邛,被汉武帝征召入朝为官,因作《子虚赋》而闻名于世。后以“相如”作为有才华的人的代称。相如秀孤骞(qí,高远的样子),指他的文采高超,与众不同;孤骞,即“超凡”,超越常人。日暮,天黑的时候。高台,指琴台。日暮,黄昏之时。临风,面对风;挥朱弦,拨动琴弦。疏梧,稀疏的梧桐树。照古月,映照着皎洁的月亮。密竹生秋烟,茂密的竹林中生出袅娜的烟雾。去今已千载,距今已过千年;流水,指琴台前的流水。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抒怀之作,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感慨。全诗四句,前二句写琴台之景,后二句抒情怀之思,最后以“流水尚依然”点明题旨。诗人用典贴切,构思巧妙,情真意切,是一首成功的咏物诗。
第一层(首二句)写琴台之景。首二句总写琴台,言其地之高,人之俊。这两句既概括了琴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又突出了琴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相如”二字,既点明琴台得名的原因,又表现了对司马相如文才的仰慕之情。“秀孤骞”三字,既形容了司马相如文才出众,又表现了他个性的高傲。“日暮高台上,临风挥朱弦”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夕阳西下,琴台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微风拂面,使人感到凉爽宜人。此时正值琴台演奏之际,作者不禁想起当年司马相如在此弹奏的情景。“挥朱弦”一句,既表现了琴声悠扬激越、扣人心弦的特点,又暗示了作者对司马相如文才的羡慕之情。
第二层(三四句)写古树与秋烟。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琴台的自然景观。稀疏的梧桐树和茂密的竹林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疏梧照古月,密竹生秋烟”,不仅写出了这些树木的生长状况,更表现出了它们所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去今已千载”三字,既表明了时间的流逝已经过去了千年,又暗示了作者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
第三层(末句)点明题旨,抒发感慨。最后两句以“流水尚依然”收束全篇,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之情。“流水尚依然”既指琴台前的水流仍然流淌不息,也喻指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人物和事物如今都已消逝无踪。这种对比使得诗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沧桑变化和人生的无常短暂。
这首诗通过描写琴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展现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