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奠南服,藩屏壮江圻。
肃徒三千里,咫尺将天威。
晨起理柔桨,容裔江之湄。
遥遥至国都,符瑞生光辉。
青岑瞰华屋,白水映朱扉。
游梁文赋是,入洛宦旅非。
嗟我远行役,车怠马亦饥。
首夏辞京邑,已见秋叶飞。
虽微驷牡用,薄言歌采薇。
谁念简书重,客子未遑归。
【注释】
1.使:奉命出使。饶州:今江西波阳。
2.藩屏:边疆。
3.肃徒:严整的队伍。
4.咫尺:形容距离极近。天威:天子的威严。
5.理:整理。柔桨:小船。
6.容裔:容身。江之湄:江边。
7.符瑞:神异的征兆。
8.青岑,青翠的山。瞰:俯视。华屋:华丽房屋。
9.游梁文赋是:在游梁吟诵赋文。文赋:指文章、诗歌。是:指《游梁赋》。
10.入洛宦旅非:到了洛阳当官不是好事。
11.嗟我:感叹自己。役:服役。车怠马饥:车驾疲弊马也饥饿。
12.首夏:初夏。辞京邑:离开京城。已见秋叶飞:秋天已经来临,树上叶子开始变黄。
13.驷牡用:驾驭好四匹马。薄言:轻率地说。歌采薇:《诗经·小雅》中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意思是采薇人归去,一年又将到头了。
14.谁念:谁想。简书重:书信繁多。客子:远离家乡的人。未遑:没有闲暇。归:回家。
【赏析】
此诗为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诗人自浔阳赴江陵途中所作,抒写了作者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全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及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
首联点题,直述此行的目的,即奉朝廷之命,出使南方。“使”字下得沉重,表现出诗人对此次出使任务的严肃认真态度。
颔联承上启下。“三千里外”,写出了行程之遥远;“咫尺将天威”,则写出了皇帝威仪之大无外,从而显示出皇帝对自己的重视与信任。
颈联描写舟中景象。“晨起理柔桨”,描绘出早晨出发时的情景,“容裔江之湄”,则表现了舟行江边时的情形。
尾联抒写作者的感慨之情。“嗟我远行役,车怠马亦饥”,感叹自己远行在外辛苦劳作、连车马都感到疲乏不堪,进一步突出了此行任务的艰巨繁重以及自己的辛苦奔波。“首夏辞京邑,已见秋叶飞”,则通过季节变化,暗示了自己离家的时间之久和旅途之艰辛。最后两句以“虽微驷牡用,薄言歌采薇”,“谁念简书重,客子未遑归”,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抒发了对自己仕途不顺、无法回到家乡的无奈心情。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理,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然、崇尚朴素的人生理念,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现实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