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楼阁映朱轩,犹见沙堤接禁垣。
有剑只惭吴季子,无人重过赵平原。
花明戟户春常寂,鸟识雕楹昼自喧。
试看五侯歌舞地,玉台金埒锁黄昏。
【注释】
千家:指代众多人家。朱轩:红色车篷的车子。吴季子: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季札,在封地延陵(今属江苏)“好客”,“有宾必飨”,与当地百姓交往甚厚。赵平原: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以养士闻名于诸侯。“赵氏五世,为秦所灭,无尺土之封。”平原君门下食客多达数千人。这里用吴季子、赵平原自比,说明自己虽然官位显赫,但不如他们能与民众亲近。戟户:用戟做门柱的门户,形容房屋雄伟。春常寂:春天里,门前没有来往的车马喧哗声。鸟识雕楹:鸟儿都能辨认门上的雕饰。雕楹:精美的门柱。昼自喧:白天也喧闹。玉台:皇宫前的楼阁。金埒:皇家的马场。黄昏:傍晚。
【译文】
千家楼宇辉映着朱红的门楼,沙堤还连着禁苑的墙垣。
我自愧不如吴季子那样有礼,也比不上赵平原门下那么多的贤士。
花木明丽使门户显得清幽,鸟鸣啁啾使庭院变得喧嚣。
试看那豪华的五侯府第里的歌舞,黄昏时分玉台和金埒都锁上了大门。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联进一步抒发情感,尾联作结,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千家楼阁映朱轩”是说诗人眼前所见的京城景象。“千家”“万瓦”“朱轩”等词渲染出一片繁华热闹的气氛:“楼阁”“朱轩”“千家”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城市图景;“映朱轩”则写出了楼阁高耸入云,直插云端,令人目眩神迷的景象。“犹见沙堤接禁垣”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描写都市风光。“犹见”两字将诗人对长安城的印象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仿佛他站在高楼之上俯瞰整个城池,只见一条宽阔的沙路与皇城的围墙相接,这不禁让人想起杜甫《哀江头》中的“江水流长沙落阔”。然而,在这繁华的城市中,诗人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颔联“有剑只惭吴季子,无人重过赵平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感慨。“吴季子”指的是吴国的公子季札,他在封地延陵“好客”,与当地百姓交往甚厚;“赵平原”指的是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他以养士闻名于诸侯。这两个历史人物都是能够与普通民众亲近的人,而诗人却感到惭愧,认为自己做不到这样亲近民众的程度。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自己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种弊端。
颈联“花明戟户春常寂,鸟识雕楹昼自喧”进一步描绘了京城的繁忙景象。“花明”二字既形容花木的盛开,又暗示了春天的气息;“戟户”指的是用戟作为门柱的门户,形容房屋雄伟;“鸟识雕楹”则是指鸟儿都能辨认门上的雕饰,说明这些建筑物都非常精美。这两联通过描写花木、门柱等细节,展现了京城的繁华和富丽堂皇。然而,尽管如此,人们依然感到宁静和孤独。这种感受可能源于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也可能是由于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尾联“试看五侯歌舞地,玉台金埒锁黄昏”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感慨。“五侯”指的是汉代的五位贵戚,他们的府邸都建有歌舞场所;“玉台”指的是皇宫前的楼阁,而“金埒”则是指皇家的马场。这里的“五侯”和“玉台”象征着富贵和奢华,而“金埒”则给人一种沉重之感。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于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平民百姓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透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助。
整首诗通过对京城风光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渴望能够与民众亲近、得到百姓的认同;另一方面,他又深感官场的腐败和压抑,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京城风光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