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明翠腻走峰峦,独坐茅庐咏硕宽。
石触溪声喧夜枕,云分树影落朝盘。
浮屠鼎立频经乱,编户星稀渐得安。
北峡关开人马过,不闻刁斗击霜寒。

【注】

  1. 丹明翠腻:指山石上色彩斑斓。
  2. 独坐茅庐:指隐居在深山之中,过着清贫的生活。
  3. 硕宽:指诗人的友人张硕宽。
  4. 石触溪声喧夜枕:指石头碰击溪水发出的声音,让诗人夜晚难以入睡。
  5. 云分树影落朝盘:指云朵分割了树木的影子,让诗人早晨醒来时心情愉悦。
  6. 浮屠鼎立频经乱:指寺庙中的佛塔倒塌,多次经历战乱。
  7. 编户星稀渐得安:指人口稀少,逐渐安定。
  8. 北峡关开人马过:指北边峡谷的关口开通,人们和马匹可以通行。
  9. 刁斗击霜寒:指士兵们在寒冷的冬天敲打着军用锅,发出声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在桐城期间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山石、树木、水流、寺庙、战争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动荡不安现状的不满。

首联“丹明翠腻走峰峦,独坐茅庐咏硕宽。”描述山峰被各种颜色装点得五彩斑斓,诗人独自坐在茅草屋中感叹朋友张硕宽的才华。这里用“丹明翠腻”形容山石的色彩绚丽,而“独坐茅庐”则展现了诗人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颔联“石触溪声喧夜枕,云分树影落朝盘。”描写了夜晚溪流的潺潺声和清晨阳光下树林的影子,营造出一种宁静又稍带忧郁的气氛。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入眠,只能听着溪声和感受着树影。

接下来是颈联“浮屠鼎立频经乱,编户星稀渐得安。”描述了频繁的战争使得寺庙中的佛塔倒塌,人民生活困苦,人口稀少,但渐渐地得到了安定。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动荡和百姓疾苦的同情。

最后尾联“北峡关开人马过,不闻刁斗击霜寒。”描写了北边的峡谷关口已经开放,商旅往来频繁,听不到士兵的敲击战鼓声,只听见他们打铁的叮当声。这里表现了战争带来的宁静和繁荣。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抒发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混乱状态的忧思。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人性和历史的深刻洞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