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洞巉岩斫鬼工,谁教处士辟鸿蒙。
月从穿处常生白,云便封时不碍空。
猴鹤几疑通少室,烟霞殊觉破樊笼。
丹梯雪窦幽芳迥,索价山人敢借丛。

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

  1. 石室堆琼(第一句)
  • “石”: 指石洞。
  • “室”: 指石洞内的空间。
  • “堆琼”: 指石洞内的石头堆积如琼玉般珍贵。
  • 注释: 描述了石洞内部的壮丽景象。
  1. 碧洞巉岩斫鬼工(第二句)
  • “碧”: 指绿色。
  • “洞”: 石洞。
  • “巉岩”: 形容石质陡峭、坚硬。
  • “斫”: 砍削。
  • “鬼工”: 形容人工雕刻的技艺非常巧妙。
  • 注释: 形容石洞的陡峭和人造的精巧。
  1. 谁教处士辟鸿蒙(第三句)
  • “谁教”: 询问是谁教给的。
  • “处士”: 古代隐士,此处特指一位擅长自然之道的隐士。
  • “辟”: 推开、开辟。
  • “鸿蒙”: 指原始状态或天地未分时。
  • 注释: 询问是谁教导隐士去开辟这种自然的美景。
  1. 月从穿处常生白(第四句)
  • “月”: 月亮。
  • “从”: 通过、经过。
  • “穿处”: 经过的地方。
  • “常生白”: 常常显得洁白无瑕。
  • 注释: 描述月光穿过石洞后,总是显得特别纯洁明亮。
  1. 云便封时不碍空(第五句)
  • “云”: 云雾。
  • “便”: 也、就。
  • “封”: 遮蔽。
  • “时”: 时候。
  • “空”: 天空。
  • 注释: 描述云雾覆盖时,并不会遮挡天空的空旷。
  1. 猴鹤几疑通少室(第六句)
  • “猴”: 猴子。
  • “鹤”: 鹤。
  • “几”: 几乎、差不多。
  • “通”: 到达、通过。
  • “少室”: 古山名。
  • 注释: 几乎让人怀疑猴子和鹤能够通过这狭窄的石洞达到少室山。
  1. 烟霞殊觉破樊笼(第七句)
  • “烟霞”: 雾霭云霞。
  • “殊”: 很、极。
  • “觉”: 感到、意识到。
  • “破樊笼”: 打破束缚、限制。
  • 注释: 描述雾气与云霞的美丽景象给人的感觉,仿佛打破了所有束缚。
  1. 丹梯雪窦幽芳迥(第八句)
  • “丹梯”: 红色的阶梯。
  • “雪窦”: 雪白的洞口。
  • “幽芳”: 芳香四溢。
  • “迥”: 远,高远。
  • 注释: 形容阶梯如同丹砂一样红,而雪窦则散发出迷人的香气,给人一种深远的感觉。
  1. 索价山人敢借丛(第九句)
  • “索价”: 要价、索取。
  • “山人”: 对隐者的称呼。
  • “敢借”: 敢于借用、接受。
  • 注释: 隐者愿意用高价接受这份美丽,并且敢于接受这份珍贵的赠予。

赏析:这首诗以石洞为主题,通过描绘石洞内的奇特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诗中运用了许多形容词和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引用了历史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深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