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向人间望碧峰,石门今得问幽踪。
路缘风磴泠泠策,寺隔烟萝杳杳钟。
窗下鸟来多堕果,亭前鹤去只高松。
一龛愿借依香火,莫道诗人非戴颙。
游南峰寺有支遁放鹤亭每向人间望碧峰,石门今得问幽踪。
路缘风磴泠泠策,寺隔烟萝杳杳钟。
窗下鸟来多堕果,亭前鹤去只高松。
一龛愿借依香火,莫道诗人非戴颙。
注释:
- 游南峰寺:游览南峰寺。
- 支遁:东晋时期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和文学家,曾隐居于剡县(今浙江绍兴),后人称他为“支公”、“支道林”。
- 放鹤亭:“放鹤亭”是南朝梁时僧人宝志禅师所建,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内,因而得名。宝志禅师曾在此地修行、讲法,并曾与名士陆倕等游赏。唐代大诗人王维也曾到访此地。后人为了纪念宝志禅师,在灵隐寺内修建了一座名为“支遁放鹤亭”的建筑。
- 每向人间望碧峰:常常仰望着碧绿的山峰。
- 石门:指代寺庙所在的山门。
- 今得问幽踪:如今可以探寻到山中的幽静之处。
- 路缘风磴泠泠策:山路旁的风声如同清凉的琴音。
- 寺隔烟萝杳杳钟:寺庙隐藏在烟雾缭绕之中,远处传来的钟声也显得模糊不清。
- 窗下鸟来多堕果:窗外鸟儿飞过,有时还会落下果实。
- 亭前鹤去只高松:亭子前的鹤飞去后,只剩下高耸入云的松树。
- 一龛愿借依香火:希望能够借用这个小小的佛像作为佛事活动的场所。
- 莫道诗人非戴颙:不要以为我不是一个像戴颙一样有诗才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游历南峰寺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通过描绘南峰寺的风景和僧人的修行生活,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创作和佛教修行的热爱之情。
首句“每向人间望碧峰”,诗人通过仰望碧绿的山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这里的“碧峰”既是指南峰寺周围的自然风光,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纯洁和高尚。
次句“石门今得问幽踪”,诗人通过对石门的描绘,引出了对山中幽静之地的探寻之情。这里的“石门”既是南峰寺的大门,也是通往深处的入口,象征着通往心灵深处的通道。而“幽踪”则表示了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
接下来三句“路缘风磴泠泠策,寺隔烟萝杳杳钟”,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南峰寺内外的景象。山路旁的风声如同清凉的琴音,寺庙隐藏在烟雾缭绕之中,远处传来的钟声也显得模糊不清。这些景象都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最后两句“窗下鸟来多堕果,亭前鹤去只高松”,则是诗人对南峰寺内外景物的细致观察。从窗下飞过的鸟儿有时会落下果实,亭子前的鹤飞去后只留下高耸入云的松树。这些细节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修行的向往之情。诗中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