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晓轻尘湿,长河新水通。
一宵花信雨,两岸麦秋风。
禹迹微茫外,鸿沟指顾中。
七年三问渡,南北更西东。

自荥泽渡河

古风诗作赏析

  1. 诗作原文
    清晓轻尘湿,长河新水通。一宵花信雨,两岸麦秋风。禹迹微茫外,鸿沟指顾中。七年三问渡,南北更西东。
  2. 诗句释义及翻译
  • “清晓轻尘湿”:清晨时分,轻细的尘土被雨水打湿,显得格外清新湿润。
  • “长河新水通”:长河之水因为春雨而变得清澈,水流畅通无阻。
  • “一宵花信雨”:一场春雨过后,花朵开始绽放,散发出阵阵花香,如同春天的信令。
  • “两岸麦秋风”:两岸的麦田在秋风中摇曳,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
  • “禹迹微茫外”:大禹治水的遗迹虽然模糊不清,但仍然能感受到他的伟大功绩。
  • “鸿沟指顾中”:鸿沟(即现在的黄河)仿佛就在视线之内,让人感到亲切和安心。
  • “七年三问渡”: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渡过难关的感慨和决心。
  • “南北更西东”:生活的环境不断变换,无论是南还是北,都需要不断适应和改变。
  1. 诗句赏析
  • 本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田园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美感。
  1. 创作背景
  • 本诗创作于明代,诗人陆深在荥泽地区度过一段时间,感受到了这里的山水之美以及人民淳朴的生活氛围。
  • 诗人在游览荥泽时,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1. 历史典故及其影响
  • 诗中提及的大禹治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象征着勤劳和智慧。
  • 本诗中的“禹迹微茫外”,也暗指诗人在大环境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1. 艺术特色
  • 本诗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融为一体,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
  • 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1. 现代应用
  • 本诗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可以用于文学创作、教育等领域。
  •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技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