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天作险,此地复楼台。
一径云中度,三川日下来。
东迁周左计,先入汉雄材。
自有蓬桑志,西南万里开。

【注释】

“至潼关”:到达潼关。潼关,古关名,在今河南省陕县西黄河上,地势险要。

“天作险”:天然形成的险峻之地。

“楼台”:指关楼和山巅。

“一径”:小路。

“三川日落”:三川地区(今河南西部)的日落景象。

“周左计”:指周文王的智谋。

“汉雄材”:指西汉时期的英雄人物。

“蓬桑志”:指蓬草一样坚韧的志向。

“西南万里开”:指开辟万里之外的新天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潼关的地理形势,后半部分则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难成的情感。全诗意境开阔,语言简练,富有诗意,是一首优秀的咏史抒怀之作。

首句“潼关天作险”,以“天作险”三字概括了潼关的地理特点,将潼关比作天造地设的险隘之地,既突出了其地势的重要性,又烘托出一种雄伟壮丽的景象。

第二句“此地复楼台”,“楼台”一词,既点明了潼关的地势特点,又暗示了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楼台”并非指实际的建筑,而是指古代文人墨客们在此留下的诗文佳作,它们如同楼台一般高耸入云,成为历史的见证。

第三句“一径云中度”,描绘了一幅云遮雾绕的幽远景象。这里的“一径”指的是一条狭窄而曲折的小道,仿佛只有一线天光能够照亮它的尽头。这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让人不禁想起了古人所说的“路转千回”、“曲径通幽”。

第四句“三川日下”,则进一步展现了潼关周围的自然景观。这里的“三川”指的是黄河的三条支流,它们在此处交汇,形成了壮观的河流景观。而“日下”则意味着这些河流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显得更加壮观美丽。这两句诗通过对潼关周围自然景观的描述,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第五句“东迁周左计”,“东迁”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东征,而“周左计”则是周公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所施展的策略和谋略。这里用“周左计”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之情。

第六句“先入汉雄材”,则是说自己有志于辅佐汉朝的英雄人物,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这里的“汉雄材”指的是汉朝时期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如刘邦、项羽等。他们英勇善战,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第七句“自有蓬桑志”,则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追求。这里的“蓬桑”是指蓬草一样坚韧的植物,寓意着自己像蓬草一样坚韧不屈。而“志”则表示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即开拓万里之外的新天地。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憧憬,决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最后一句“西南万里开”,则是整首诗的升华。这里的“西南”指的是中国西南地区,而“万里开”则意味着在那里开辟新的天地、创造辉煌的业绩。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大贡献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这首《至潼关》诗以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热爱之情。他通过描绘潼关的地理特点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观,展现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并通过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回顾和展望,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信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