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风日未全和,十里湖堤小队过。
歌舞楼台聊复尔,兴亡今日竟如何。
三竿日影山中寺,千树梅花水上坡。
面面紫青看不厌,好峰偏向夕阳多。
【注释】
癸巳:即崇祯十一年(1638)。崔东洲:指崔胤,字东洲。蒋东晓:名不详,与崔为同年进士,有《水亭杂咏》。陆体斋:名不详。同寅:科举时代称同年的同榜者为“同寅”,此指同榜及第。湖山:泛指山水。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日湖山行游的七律诗。首句点明时令,次句点明地点,三、四句抒发感慨。末两句写景,以景结情。
开头一句点明时间,是春天,天气尚冷,风还不太暖和,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人们还穿着厚厚的衣服。
中间两联,诗人首先写到十里长堤上行人来来往往,接着又写到在楼台歌舞作乐的人们也纷纷来到这里。这二句中,“过”、“复尔”等词语,都带有贬义,说明这里的人们只顾寻欢作乐,忘记了国事。这两句是说,他们在这里歌舞欢乐,可是兴亡之事究竟如何呢?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第三联,“三竿日影山中寺”,写的是登高望远的景象。“千树梅花水上坡”写的是在水边的梅花盛开。这里用“千树”来形容梅树之多,用“紫青”形容花的颜色鲜艳。诗人通过这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表达了自己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最后两句,诗人通过对夕阳下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好峰”指的是山峰之美,“夕阳多”则是指夕阳之美。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在湖山行游时所写,他通过描绘美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