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变夏木,弱躯犹春衣。
岂乏四方志,瘏马不能车。
偃息沧江涘,水竹既清虚。
悟悦有夙契,冥诠资简书。
翔禽怀佳音,时雨鸣前除。
境适谢力遣,迢遥遂忘予。
【解析】
本诗题下注云:“斋居,寄怀。”诗中以“斋”为题,可见诗人的心境是宁静淡泊的。
其一:园林变夏木(注释:夏季,树叶茂盛)
其二:弱躯犹春衣(注释:身体依然像春天一样柔弱,比喻自己体弱多病)
其三:岂乏四方志(注释:难道没有远大的志向)
其四:瘏马不能车(注释:疲困之马也无力驾车)
其五:偃息沧江涘(注释:在沧江边休息)
其六:水竹既清虚(注释:江水清澈,竹子幽静)
其七:悟悦有夙契(注释:领悟到喜悦,和早年的知交有默契)
其八:冥诠资简书(注释:冥思苦想地寻求着简册上的记载)
其九:翔禽怀佳音(注释:高飞的鸟儿带来吉祥的信息)
其十:时雨鸣前除(注释:及时降下的甘霖,使庄稼生长)
其十一:境适谢力遣(注释:境界闲适中于辞别世俗)
其十二:迢遥遂忘予(注释:遥远的路途终于忘却了自我)
【赏析】
全诗写诗人退隐后的闲适生活。首联写自己退隐后园林景色的变化;颔联说自己虽然有四方志向,但因年迈体衰,连驾车都不行了;颈联写自己悠然自得地在沧江边上休息;尾联写自己超脱尘世,逍遥于自然之中。
此诗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借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的前四句主要描写了作者退居以后所感受到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
第一句,点出时间是夏日,而树木却已经长成了深秋的模样。这是作者退居以后的所见所闻。因为夏天树木茂密,所以秋天树木变得稀疏;因为夏天炎热,所以秋天凉爽。这里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由盛转衰的心理状态。
第二句,作者说自己的身体还像春天那样娇嫩,比喻自己体弱多病。“弱躯”,指自己身体衰弱,如同弱不禁风的小树一般。“犹春”,是说自己的身体仍然像春天那样娇嫩,暗示了自己年纪已大,身体衰弱。“春衣”,指春天的衣服。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身体,表示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仍保持着春天般的柔美。
第三句,作者说自己虽然没有远大的志向,但却有一颗向往远方的心。这里的“四方志”,是指作者对天下大事的关注和关心。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然心有壮志,希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瘏马不能车”,是说疲惫不堪的马匹也无法驾车了。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虽然身体虚弱,但仍有一颗向往远方的心。
第四句,作者说自己虽然疲惫不堪,但还是愿意去休息。这里的“偃息”是一个动词短语,意思是卧倒休息。“沧江”,指的是沧江水,也就是长江。作者在这里用一个生动的画面来表现自己的心境。“沧江”,是长江的一种称呼。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之一。长江的水非常清澈,江边的景色也非常美丽。作者在这里用这个画面来比喻自己的心境。这里的“水竹”,是指江边的水竹,是一种植物。这里的“清虚”,是指江边的水竹非常清新、幽静。作者用这个词语来描述江边的美景。这里的“清虚”,是形容江边的美景给人一种清新、幽静的感觉。作者在这里用这个词语来形容自己在江边休息时的心情。
第五至第八句都是通过描写自然界的景象来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些句子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作者的内心情感相对应,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第九、第十句是全诗的最后两句。“悟悦”,是理解的意思。“夙契”,是指早先的知交。“冥诠”,是指冥思苦想。“简书”,是指简册上的文字。这两句的意思是,我领悟到了喜悦,和早年的知交有默契。我冥思苦想地寻求着简册上的记载。
第九句,作者说,自己领悟到了喜悦,和早年的知交有了默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悟悦”,是领悟的喜悦。作者在隐居之后,能够领悟到人生的乐趣,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啊!“夙契”,是指早先的知交。作者回忆起过去和朋友们一起探讨学术、交流思想的往事,心中充满了感慨。他们曾经一起探讨过很多问题,共同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现在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了,但那些美好的回忆仍然历历在目。这种怀旧的情感使得作者感到愉悦无比。
第十句,作者说,自己冥思苦想地寻求着简册上的记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追求。“冥诠”,是指冥思苦想,即深入思考,寻求答案。作者在隐居之后,仍然保持着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地探索着未知的领域。这种对知识的热情和执着使得作者显得更加成熟和稳重。
第十一、第十二句是全诗的最后一句。“翔禽”,是指飞翔的小鸟。“怀”,是指怀抱或携带。“佳音”,是指吉祥的消息。“时雨”,是指及时降临的甘霖,使庄稼得以生长。这两句的意思是,高飞的小鸟带来了吉祥的消息,及时降下的甘霖让庄稼生长。这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是全诗的收尾之笔。“境适”,是指心境闲适中于辞别世俗。“遥”,是遥远的意思。“忘”,是忘记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远离尘世喧嚣,遥望遥远的地方,终于忘却了自我。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态度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