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长坂,望故都,辞帝阍兮南骛,渡河梁兮春波。时一去兮难再,怨芳岁兮蹉跎。
赴山灵兮夙约,返初服兮苎罗。林深兮春暮,草靡兮云和。
猿避席兮空谷,树开障兮崇阿。左兰兮右芷,牵芙蓉兮鞶萝。
聊徜徉兮寤叹,澹容与兮啸歌。望佳人兮不可即,眇千里兮伤如何。

【译文】

登上长坂,遥望故土,辞别帝王宫阙啊,向南飞奔。渡过黄河桥梁啊,春波滚滚。时光一去不复返兮令人惋惜,芳年虚度兮蹉跎。

赴山灵的夙愿啊,返初服于苎罗。林深草茂暮春时节兮,云和树阴下。

猿猴避席在空谷啊,树木开道在崇阿。左侧兰草右侧芷若,牵着芙蓉牵萝攀缘。

闲适徘徊感叹不已兮,容光淡雅啸咏高歌。遥望佳人却不可接近兮,茫茫千里伤怀如何!

赏析:

《春山辞》,乐府旧题。《隋书·乐志》注引《古今乐录》:“《春山》本笛赋。”《乐府解题》曰:“言游子思归也。”按,此诗写游子春日思归情,其辞旨与汉末古诗《十五从军征》相近。《文选》卷三十《古四夷乐舞十二解》注引曹大家曰:“五兵为武,五乐为德。德者,所以修内也;武者,所以御外也。……夫乐,上通九风,下及万物,莫不谐畅。故德厚则乐备,乐备则无怨,乐备则民治。”

首二句起势突兀。“登”字、“望”字,都见其急切之情。“辞帝阍”,谓辞别皇宫,指代游子。古代传说,尧舜时代有“四岳”、“三公”,都是天子的重臣,他们常在朝堂上侍奉帝王,而称“帝阍”或“帝居”。这里用典意谓游子欲辞别帝王而南行远去。“南骛”,犹言南向。“渡河梁”,谓渡黄河。“春波”,犹言春水。此言游子欲渡黄河而去,正值春天,春水浩荡。“时一去兮难再”,语出《楚辞·招魂》:“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意思是说:时机一旦错过就难以再得,只有姑且从容自若,悠闲自得地享受这美好时光罢了。“怨芳岁兮蹉跎”,即“怨芳岁兮何极”(《楚辞·招魂》)之意,谓对青春易逝、光阴不再感到惋惜。“芳岁”,犹芳年,指美好的时光。

以下六句,皆承“辞帝阍”而来。“赴山灵兮夙约”,“山灵”,山神。“夙约”,久违之约。《文选·潘岳<河阳县作>》:“山中相送罢,日暮到河阳。”李善注:“‘山中相送罢’,谓山神已往,而余独留也。”此言游子欲辞别山神而南行,因久旷未返,故特来相邀。又,据《搜神记》卷十四载:“南阳宋定伯夜行逢鬼火如豆,鬼自言姓钟。”后遂传为“鬼遇钟伯”故事。此处亦以之喻游子与山神之约。“返初服于苎罗”,《淮南子·览冥训》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王逸注:“屈平既逐(被)逐(逐)放),念楚国将灭,不见复国之路,乃作《离骚》数千言,托以讽刺。”后人遂以“返初服于苎罗”比喻隐居。

“林深兮草茂暮春”,即《诗经·卫风·氓》篇“桑葚生谷,薠芜盈畴”之意。此言春日里林深草茂,暮春之时,绿荫葱茏。“草靡兮云和”,《论语·述而》云:“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朱熹集注:“草木茂盛,云气和平,天地之气清和也。”此言春草萋萋,云气和煦。以上六句皆描写春景,但前两句写景物,后四句写人物情态。“猿避席兮空谷”“左兰兮右芷”,均写游子之静谧。“牵芙蓉兮鞶萝”,写游子之闲逸。“聊徜徉兮寤叹”,谓游子闲游之际,偶发感慨而已。“澹容与兮啸歌”,谓悠然自得,纵情歌唱而已。“望佳人兮不可即”,《楚辞·九章·惜诵》云:“悲余心之悁悁兮,哀故邦之逢殃。”“眇千里兮伤如何?”《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放之后,忧心愁悴,不知所错,乃仿类《楚辞》作《离骚》以自广意。后人遂借以泛指思念情人之作。此言游子望着远方的佳人,心中无限惆怅,却又无法接近她,只能遥望千里之外的佳人而伤怀不已。

此诗写游子春日思归之情。全诗意境开阔,格调闲逸,语言明快流畅,是一首典型的游子思乡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