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北收兵未,长安无使来。
风尘连朔漠,雨雪暗蓬莱。
去鸟为谁急,寒花何意开。
孤臣头白尽,倚杖独登台。
【注释】
蓟北:指今河北省北部一带。收兵未:收兵尚未归来。长安:指唐朝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使:使者。朔漠:北方沙漠地带。蓬莱:传说中的神山名,也泛指海中仙山。去鸟:指飞走的鸟儿。寒花:指冬梅等早春开花的植物。孤臣:指失意不得志之臣子。头白尽:年老已尽。倚杖独登台:拄着拐杖独自登上高楼。
【译文】
蓟北边关还未收兵,长安城中没有送使者的来。风尘连天,朔漠苍茫,雨雪遮天,蓬莱仙景难见。飞鸟惊起,为谁急?寒梅开放,为何开?满头白发的孤臣,独自倚着竹杖登上高楼。
【赏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写于作者被贬为太子詹事后,时在公元753年。
首句“蓟北收兵未”,点出诗人被贬后的处境。此时诗人正身处幽州(今北京),而唐王朝却把收复失地、安邦定国的重任寄托给了刚刚从前线归来、身经百战的名将李广利,而诗人却只能在幽州闲居,不能为国家效力了。因此,诗人对朝廷的这种作法十分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只好以“蓟北收兵未”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
次句“长安无使来”,是对上句的深化和补充。这里所说的“长安”,是指唐朝的都城,也就是诗人所居住的幽州所在地。诗人在这里用反语的手法说出了心中的愤懑,表达了自己希望朝廷能够早日收复失地、安定天下的美好愿望。
第三句“风尘连朔漠,雨雪暗蓬莱”,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渲染与深化。诗人通过对朔漠、蓬莱这两个地名的描写,表现了一种悲壮苍茫的气氛。这里所说的“朔漠”,指的是北方的沙漠之地,诗人在这里用它来形容自己所处的险恶处境,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不安;而“蓬莱”则是指传说中的神山,也是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境界所在。诗人在这里用两个地名的对比,突出了自己心中的矛盾与苦闷。
第四、五句:“去鸟为谁急,寒花何意开”。这两句诗表面上看似在写景,实则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人看到鸟儿惊飞离去,不禁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原因;而看到寒梅绽放,又不禁想起了自己在朝中时的种种荣耀。这些美好的事物都与他无缘,使他感到十分惋惜。
第六句“孤臣头白尽,倚杖独登台”,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他年已老迈,但仍忠心不渝地为国家效力,但却得不到任何回报。如今只能孤身一人,拄着拐杖登上高楼,眺望远方。这一景象既凄凉又孤独,更增添了几分哀怨与无奈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幽州的处境和心情,以及他所观察到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表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又有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盼;既有对个人不幸命运的感叹,又有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留恋。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首诗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