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陌千箱卜雨耕,东门五色又瓜生。
丈夫重有清时望,世路还从直道行。
数仞宫墙非恶地,两斋弦诵是能声。
扁舟五两催行色,莫更前溪尽日横。
【注释】
①“南陌”句:诗人在南边的道路上看到农夫正在耕作。
②“东门”句:诗人在东门看到了五颜六色的瓜果。
③清时望:指做官的希望。
④直道行:正直的道路。
⑤数仞宫墙:形容宫墙非常高,不是普通的墙。
⑥两斋:指书斋和讲堂。
⑦扁舟五两:船只有五石容量,即一石等于四斗八升,五两即是一斛四斗,是古代一种容量单位。
【赏析】
《履儿赴上都》,作于天圣六年(1028)秋。履儿是王君玉之兄之子,王君玉任太常丞,履儿随父赴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巴托)。诗中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表达了王君玉对于弟弟履儿赴都的期望和对弟弟的勉励。
首联“南陌千箱卜雨耕,东门五色又瓜生。”写诗人走在南边的路旁,看见农夫们在耕种。农夫们正忙于播种,一片繁忙的景象。而诗人看到的又是另一种景象:东门外的瓜地里,各种颜色的瓜藤已经长出来,预示着丰收的到来。
颔联“丈夫重有清时望,世路还从直道行。”诗人认为,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有高尚的志向和理想,在政治清明的时候,要立志为国家、为民众做一番事业。同时,他提醒人们,要想走正途、走直道,就必须遵守道德法规,不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颈联“数仞宫墙非恶地,两斋弦诵是能声。”写诗人来到京城后,发现皇宫里的宫墙很高,但并不妨碍行人来往;书堂和讲堂里传出了读书的声音,表明这里人才荟萃,文化繁荣。诗人通过这两个场景,赞美了京城的繁华昌盛。
尾联“扁舟五两催行色,莫更前溪尽日横。”诗人乘坐的是一条五石容量的小船,催促着前行。诗人希望弟弟不要因为留恋景色美景而耽误行程。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嘱咐:请你们不要再在溪水边上停留太久,否则就会耽误回家的时间了。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所看到的景色和听到的声音,表现了作者对京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弟弟的关心和勉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