萋萋丰草,漠漠长林。
裴回昕夕,实慰我心。
往哲是模,岂繄自今。
顾瞻飞鸟,爰写鸣琴。
丰草萋萋,长林漠漠。
裴回昕夕,我心既穫。
火耨刀耕,资用匪薄。
时乎不遇,考槃斯托。
炎疢既消,景物斯和。
招从邻曲,幽事实多。
晤言诜诜,遂及笑歌。
今我不乐,来日如何。
得失之际,宣尼有言。
苟能衡命,不讳执鞭。
庸知所好,淡薄自耑。
优哉悠哉,聊以永年。
孰是保躯,而非明哲。
漱彼清泠,荫此嘉樾。
心遥晷驶,言念綦切。
巧者劳劳,我任其拙。
舍生徇物,岂情所宜。
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饥则待炊,闲当命卮。
寤寐无忝,庶其免而。
丰草六章
萋萋丰草,漠漠长林。
裴回昕夕,实慰我心。
往哲是模,岂繄自今。
顾瞻飞鸟,爰写鸣琴。
注释:茂盛的草地,茫茫的长林。徘徊在日暮星晨之间,实在是安慰了我的心灵。过去的贤明的人作榜样,难道从现在就要放弃吗。抬头仰望飞翔的鸟儿,于是弹起琴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茂盛的草地,茫茫的长林。徘徊在日暮星晨之间,实在慰藉了我的心灵。过去的贤明的人作榜样,难道要从现在就要放弃吗。抬头仰望飞翔的鸟儿,于是弹起琴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丰草萋萋,长林漠漠。
裴回昕夕,我心既穫。
火耨刀耕,资用匪薄。
时乎不遇,考槃斯托。
炎疢既消,景物斯和。
招从邻曲,幽事实多。
晤言诜诜,遂及笑歌。
今我不乐,来日如何。
得失之际,宣尼有言。
苟能衡命,不讳执鞭。
庸知所好,淡薄自耑。
优哉悠哉,聊以永年。
孰是保躯,而非明哲。
漱彼清泠,荫此嘉樾。
心遥晷驶,言念綦切。
巧者劳劳,我任其拙。
舍生徇物,岂情所宜。
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饥则待炊,闲当命卮。
寤寐无忝,庶其免而。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也表现出他追求自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诗人通过对丰草、长林、飞鸟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第一段:“丰草六章”,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景象:茂盛的草地和茫茫的长林。这里的“丰”字,不仅写出了草地的繁茂,还暗示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漠漠”一词则形容了长林的广阔无边。这两句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宁静的自然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这片丰饶之地。
第二段:“裴回昕夕”,诗人转而描述了自己在日暮星晨中的徘徊。这里的“裴回”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漫步于田野间的情景,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而“昕夕”则是指清晨与傍晚的时刻,这两个词分别代表了时间的两端,暗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第三段:“往哲是模,岂繄自今。”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过去的贤明的人作榜样,难道要从现在就要放弃吗?这里的“模”字,指的是榜样或模范,而“岂繄自今”则是诗人的疑问句式,意思是说:难道我们现在也要效仿他们的行为吗?这里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去贤人行为的反思和质疑。
第四段:“顾瞻飞鸟,爰写鸣琴。”诗人继续展开他的思绪,他抬头仰望飞翔的鸟儿,于是弹起琴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这句诗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联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同时,“爰写鸣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宁静。
第五段:“丰草萋萋,长林漠漠。”紧接着诗人再次描绘了丰草和长林的景象。这里的“萋萋”和“漠漠”都是形容词,分别形容草地的茂盛和长林的宽阔。这两个词语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这一自然景色的印象。
第六段:“火耨刀耕,资用匪薄。”诗人在这里提到了农耕生活的场景。这里的“火耨”和“刀耕”都是一种古老的耕作方式,它们代表着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情景。而“资用匪薄”则表明农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维持生计,显示出他们的坚韧和毅力。
第七段:“时乎不遇,考槃斯托。”诗人感叹道:时机未到,不能施展抱负。这里的“考槃斯托”是一种古代的哲学思想,它主张人在面对逆境时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诗人借此表达了他对命运无常、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和感慨。
第八段:“炎疢既消,景物斯和。”诗人又回到了自然景色中,他感到心情舒畅、万物和谐。这里的“炎疢”和“景物斯和”都是形容词和名词的组合,分别形容疾病已经消退和自然界的景象已经恢复和谐。这两个词语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第九段:“招从邻曲,幽事实多。”诗人接着描述了他在乡村生活中的种种遭遇。这里的“招从邻曲”意味着他经常与邻居交往,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教诲;“幽事实多”则表达了他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在乡村生活中的快乐和满足。
第十段:“晤言诜诜,遂及笑歌。”诗人继续描绘了他的社交生活:他与朋友们畅谈着彼此的想法,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这里的“诜诜”一词指的是众多的意思,而“遂及笑歌”则表明他与朋友们的交流充满了欢乐和轻松的氛围。
第十一段:“今我不乐,来日如何。”诗人突然转变了话题,他感到现在的自己并不快乐,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这句话揭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当前生活的不满和失望。
第十二段:“得失之际,宣尼有言。”诗人引用了孔子的话来表达他的观点:在人生的得失之间,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这里的“宣尼”指的是孔子,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得失的认识和态度,即我们应该在得失之间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执着于一时的得失。
第十三段:“苟能衡命,不讳执鞭。”诗人鼓励自己要像孔子一样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果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那么我愿意像孔子那样担任一个卑微的角色。这里的“衡命”是指把握人生的方向,而“执鞭”则是指担任一个卑微的角色。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方向的思考和抉择,即他愿意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
第十四段:“庸知所好,淡薄自耑。”诗人反思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并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这里的“庸知所好”指的是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淡薄自耑”则表明他对自己的喜好持一种淡然的态度,不会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自己兴趣爱好的理解和态度,即他知道自己的喜好是什么,但不会因此而过度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第十五段:“优哉悠哉,聊以永年。”诗人以一句总结性的话语来结束全文:他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样就足够了。这里的“优哉悠哉”表达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聊以永年”则表示他认为这种生活方式足够让他度过一生。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看法和态度,即他希望自己能够过得悠闲自在,并且能够长久地享受这种生活方式。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点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