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路昆仑顶,狄公安在哉。
斩关深夜入,犒宴上元开。
蛮寨威犹慑,炎邦势可回。
千秋谁复振,寒日下荒台。

【注释】:

首路昆仑顶,狄公安在哉。

斩关深夜入,犒宴上元开。

蛮寨威犹慑,炎邦势可回。

千秋谁复振,寒日下荒台。

【译文】:
我独自来到那昆仑山的山顶,那里有我的老朋友吗?
深夜闯入敌阵,敌人毫无防备,他们毫无戒心地犒赏我军。
敌人虽然被我们打败,但仍然对我们心怀恐惧,我们的军队士气高昂。
时间已过千年,我们的辉煌已成过去,谁还能再振雄风呢?
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只有寒日下的荒台还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是高适与李白等在天宝十一载(752)九月从长安西出凉州,经甘肃、青海,取道玉门关出阳关时作。全篇写于诗人离开凉州赴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处任所途经玉门关时,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以及报效朝廷的愿望与壮志未酬的感慨。
“首路昆仑顶”,首路指进入西域的道路;昆仑山,古名玉门,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附近,为西域要道。这里以昆仑山代指玉门关。“狄公”即唐玄宗时名将郭子仪。作者自谓到关求见郭子仪。首句点明题旨。次句说:“狄公”仍在位,足见作者之至意。以下四句叙及入关后的经过和所见。“深夜入”,“犒宴上元”,皆用《汉书·陈汤传》“夜半入”句意。《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军极困乏,然无所发。”颜师古注:“言军中极饥渴也。”又:“上元”指元宵节。此二句说,作者半夜潜入敌营,敌人毫无所闻,毫无戒备,竟被我军大摇大摆地犒劳了一顿。这两句既写出了敌人的虚弱,也表现出作者的骄横之气。后两句写敌军虽败却仍畏服我军:“蛮寨威犹慑”,是说即使蛮人首领也被我们震慑住了,不敢轻举妄动;“炎邦势可回”,是说大唐王朝的声威可以恢复过来。这两句写敌军虽败却仍畏服我军,表现了诗人的骄傲之情和自信之意。
五、六句写当时吐蕃势力强大,连年侵扰边庭。“千秋”句写唐王朝衰微,无人振兴;“谁复振”即无人能振兴唐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运日非的忧虑和悲慨。最后两句写眼前景象:“千秋”句化用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一句,写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荒台”则暗喻唐朝的灭亡。这两句既是对现实的描写,又是对历史的概括,寄寓着诗人无限感慨。
诗中多用典故,如“昆仑”、“上元”、“蛮寨”,都出自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诗人用这些典故,是为了突出主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歌颂了英勇善战、不畏强暴的战士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