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居野对惟烟水,春渐开眉弱柳间。
中外正闻频举燧,风尘安得老栖山。
日愁犬马精神竭,岁老龙蛇历数还。
欲问疆场谁制胜,拯民曾急念摧残。
【注释】
丙辰: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春。
野:乡村。
惟烟水:只有烟波和流水相映。
弱柳:嫩柳,春天的柳条。
中外:指国内和国外。
频举燧:频频燃火取火。
风尘:战乱,兵戈。
疆场:战场。
谁制胜:谁能制胜,即谁能战胜敌人。
拯民:拯救民众。
曾急念摧残;曾经急切地想到被摧残的人。
【赏析】
乾道二年(1166)初春,作者在乡居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以及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全诗语言朴实,但感情深沉,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贫居野对惟烟水,春渐开眉弱柳间。”
意思是说,在乡下闲居的时候,只能面对烟雾缭绕的水面,看到春意逐渐在弱柳之间舒展开来。这两句以平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
“中外正闻频举燧,风尘安得老栖山?”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深关注以及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无奈。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为国家效力,为战争付出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像自己一样过着隐居的生活。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也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日愁犬马精神竭,岁老龙蛇历数还。”这两句诗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切感受。他担忧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因为战争而受到损害,同时也为自己能够安然度过这场战争而感到庆幸。这种情感非常真实而动人。
“欲问疆场谁制胜,拯民曾急念摧残。”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胜负的关心以及对战争中无辜人民的同情。他想要了解战争中谁会获胜,以及是否有人能够拯救那些被战争所伤害的人们。这种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让人感动不已。同时这也体现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在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深刻的思考和忧虑之情。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人不禁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