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还西蜀,长河放画船。
棹歌春雨外,离思夕阳边。
巫峡云连树,巴江水接天。
柳营知到日,稚子候归鞯。
【注释】蜀:四川。巫峡:在今四川东部,瞿塘峡上游的巫山为三峡之一,以奇峰突兀、水流湍急著称。巫山十二峰,相传为楚襄王游于此,梦遇神女。巴江:即长江,源出四川奉节县,流至夔州入于东海。巴水:指长江下游的支流。
稚子:幼小的孩子。候归鞯(jiān):等候归来时所乘的车马。鞯:马鞍下的垫子。
赏析:此诗作于公元756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诗人客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送别友人后,诗人回到梓州,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送客还西蜀”,点明送客的地点是西蜀,也就是四川。这是从地理方位来写的。次联“长河放画船”,则写客人乘船远去的情景。这两句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气象雄浑。
第三联“棹歌春雨外”,描写了送别的场面。“棹歌”,船桨声。“春雨”二字,既点明了时节,又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凉氛围。“离思夕阳边”,进一步渲染出送别时的伤感情绪。这两句中,“棹歌”是主语,“春雨”和“离思”是谓语,分别修饰“棹歌”和“离思”。“春雨”与“夕阳”之间,用“边”字相连接,使两个景象互相映衬,更显出一种凄清之感。
第四联“巫峡云连树”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而第五联“柳营知到日”,则将这一景色与送别之情联系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思想。这两句话,一写景,一抒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最后一首尾联“幼稚候归鞯”,则写出了送行者的情态与心理。这里既交代了时间,又表现了送行者的心情。这两句写得十分传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全诗以景结情,余韵不绝,使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