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桡上下且从流,为采芙蓉出蓼洲。
奏伎喜同玄圃泛,寻源共续武陵游。
绛虹桥畔飞青雀,香玉林前狎白鸥。
已办一尊聊避暑,□看榕水蜃为楼。
【注释】
双桡:船桨。
芙蓉:一种水生植物,又称莲花。
蓼洲:地名,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北。
玄圃: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武陵:地名,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传说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
绛虹桥畔:指桥的旁边有彩虹飞过。
香玉林前:指岸边有香气扑鼻的树林。
□看榕水蜃为楼:《新唐书·地理志》:广州多奇山怪石,有方广、高州诸山皆似桂林。又有罗浮山、海云山,其上皆有台观。又按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引《博物志》云:广州罗浮山有洞,名玉女宫,中有石室,深不见底,相传有神女居之,号曰罗公远。又按《旧唐书·地理志》,广州有方广、高州二山,并似桂林,上有台观,此亦疑即方广、高州二山也。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时作者正流寓江陵(今属湖北省)。诗中所记之事,当是与友人同泛洞庭湖而作。诗人借泛舟洞庭湖之机,邀集诸友,畅饮赋诗,以抒怀寄兴,表现了诗人旷达不羁的胸怀和豪放洒脱的个性。
首联“双桡上下且从流,为采芙蓉出蓼洲。”起笔写泛舟之景。“双桡”,即船桨。“上”与“下”,是舟行的两种姿态。“芙蓉”即荷花。“蓼洲”,地名,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北。“芙蓉洲”是泛舟之处,也是诗人所要采摘芙蓉花之处。“芙蓉洲”,是泛舟之所,又是采芙蓉之地。“芙蓉洲”与“蓼洲”,一在水边,一在洲边,都是美丽的自然风光所在。这两句写舟行之景,既写出了水天相接、碧波荡漾的优美景色,又点出了泛舟地点——芙蓉洲,为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颔联“奏伎喜同玄圃泛,寻源共续武陵游。”承首句而来,写泛舟的乐趣。“奏伎”,即演奏歌舞,这里指宴会上奏乐唱歌。“玄圃”,传说中的仙山名,这里指宴席上的宾朋。“武陵”,地名,在今湖南常德市西。《水经注·沅水》:“武陵郡有九疑山,南面有石城山,一名九疑。”这里指宴会上的宾客们。“玄圃”与“武陵”,一个指宴席上的人,一个指宴会的场所,都是诗人邀集宾客、饮酒赋诗的地方。这两句写宴席之乐,既写出了宴席气氛之热烈欢快,又写出了与宾朋畅饮赋诗之雅兴。
颈联“绛虹桥畔飞青雀,香玉林前狎白鸥。”承上而来,写泛舟之景。“绛虹”是彩虹的意思。“香玉”是形容树林之美。“狎”通“戏”,意思是嬉戏。“飞青雀”、“狎白鸥”,都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水边景色,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看见彩虹横卧水面之上,树林间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嬉戏,白鸥在水中悠闲自得地游玩嬉戏。这两句写景,既写出了水边景色之美好可爱,又衬托出诗人心情之愉快轻松。
尾联“已办一尊聊避暑,□看榕水蜃为楼。”收结全诗。“□”,疑是“看”之误字或别本之讹字,据《唐诗三百首》卷六三、《万首唐人绝句》卷七五均作“看”。末句意为准备一杯酒来消暑降温,只见榕树倒影映在水中,好像一座蜃楼一样的楼阁。末句写意在言外,既是对眼前美景的欣赏,也是对友情的赞美。这两句写意,既写出了夏日炎热难耐之情,也写出了诗人消暑避暑、与朋友共度良辰美景之乐。
此诗写于流寓江陵期间,诗人邀请朋友同泛洞庭湖而作。诗中既写了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色,又写出了宴会之热烈、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及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融洽关系。全诗意境清新、情调欢快、语言流畅。